編者按:垃圾分類,可以說是這個夏天最高頻的流行詞匯之一了。事實上,不僅在一線城市,垃圾分類悄然成為時尚,即使在鄉野田園,垃圾分類一樣成為新興的時髦。垃圾分類的故事,在此處的鄉村,從線下講到線上;在彼處的鄉村,又從地面講到水面。來自基層一線的實踐,總是令人驚喜。今日本版講述江南水鄉和塞上田園的垃圾分類故事,以饗讀者。
“早上6點我們就出船了,現在天氣熱,像水葫蘆這樣的水生植物繁殖很快。”一大早,毒辣的日頭就開始發威。章桂根揮著長長的打撈竿,向水面目標物一劃、一提,就將小半兜垃圾收入囊中。2個小時后,一艘滿載水葫蘆、雜物等漂浮垃圾的打撈船,回到了岸邊。
褚有金和同伴早已等候在岸上,看到船靠近,縱身跳到船上,嫻熟地將一船垃圾迅速分類:水葫蘆扔進“其他垃圾”,塑料瓶扔進“可回收垃圾”,死魚扔進“易腐垃圾”。每周,村里清理水面垃圾兩次,已經運行3年有余。
這個村名叫水產村,地處浙江省德清縣雷甸鎮。顧名思義,這里的百姓一直以養魚、捕魚賴以生存,像章桂根、褚有金等,過去都是漁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漁民洗腳上岸,進廠務工,魚塘也陸續統一流轉給經營主體。2014年,水產村還實施“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家家戶戶住進連體排屋。
村黨總支書記李興楊告訴記者,村里的外蕩水域面積多達5280畝,由于有些與航道相連,經常漂來各種生活垃圾、枯樹、雜草等。3年多前,村里就自發組建起一支水上志愿服務隊,隊員很多就從事漁業生產,同時還身兼“湖長”身份。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這支隊伍更升一級,不僅定期要給河面“洗洗臉”,還要把打撈起來的垃圾“分分類”。
將垃圾分類延伸至水域,水產村的實踐填補了德清縣水域垃圾分類工作的空白。說起岸上的垃圾分類,李興楊感慨頗多:“一開始,從村集體到村民,大家都不太習慣。由于垃圾沒有日清,一到夏天,易腐垃圾堆放后,就引來大片蚊蠅,臭氣熏天,惹來村民不少抱怨。到后來,易腐垃圾的收集量越來越少,一天25公斤都不到。”
為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村兩委向外“取經”,再回來勤修內功。為普及知識和動員百姓,村里制作大量垃圾分類宣傳單,建立垃圾分類小屋。每天傍晚,婦女小組長們挨家挨戶搞走訪、做宣傳,分得好的村民還有小禮品拿。一段時間后,村民開始愿意聽、愿意做,也越來越配合。
目前,水產村204戶村民家家戶戶都參與垃圾分類,特別是易腐垃圾收集量,每天可達到180~200公斤,分類正確率達到9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初,一個嶄新的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系統落戶村里。
利用這一系統,實現一戶一碼,村里負責垃圾收集的人員可準確掌握每戶人家易腐垃圾的重量,一旦發現分類不當,還可實時拍攝圖片,上傳至管理平臺。宣傳跟進,加上獎懲機制,責任落實,一整套組合拳下來,進一步激發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準確性。
“通過發揮‘河長制’作用,我們健全‘五水共治’的長效機制,現在將‘河長制’與垃圾分類相結合,也是‘因河施策’,實現河道垃圾源頭減量。”據雷甸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水產村垃圾分類水上志愿服務隊共有18人,運行一個月下來,成效十分顯著。
如今,水產村因為水域垃圾分類,又在周邊地區“火”了一把。對此,昔日與船日夜相伴的褚有金充滿自豪感。他說:“以前住在船上直排,現在看到水上飄著垃圾很心痛。習慣真的很重要,所以我們要把垃圾分類養成習慣,把垃圾直排、亂扔的標簽從我們漁民身上撕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