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的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正式成立。通過積極鼓勵和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引進一套無害化低溫磁化裂解設備,經過一年多探索,現在村里垃圾已實現就地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垃圾減量99%,形成一套“戶分類、村收集、村處理、垃圾不落地”的可行性實踐方案。
記者走進小廟子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3個垃圾箱,分別標注著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金屬等可回收垃圾;茶葉、果皮、廚余垃圾等腐爛類垃圾;塑料、橡膠、針織、紙類、泡沫等可處理垃圾。村里,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標識牌和倡議書,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清楚明了。
“村里經常派人給我們宣傳,手把手教垃圾分類知識,對分類做得好的人家還有獎勵,垃圾分類從一件新鮮事兒,逐漸變成大家每天都自覺做的事兒。”村民龐桂霞說。
每天早上8點,村民張玉奎作為垃圾分類處理中心專職工作人員,開始挨家挨戶回收垃圾。小廟子村共有9個村民組,張玉奎每天要收集2~3個村民組的垃圾,大約需要1小時。垃圾收齊后,張玉奎還要花費1小時左右,對垃圾進行分揀。分揀結束后,將可處理垃圾倒入低溫磁化裂解爐,經過5~6個小時的磁化裂解過程,垃圾便化成一小堆黑色灰燼。
“用這套設備,每200立方米垃圾僅產生1立方米灰燼,平均每20~30天清理一次就可以了。”張玉奎告訴記者,“處理后的灰燼,無毒無害,吸水性強,可以還田,也可以作為園藝、綠化的基質使用。”
“這種熱解技術,能迅速處理固體有機廢物。”為小廟子村提供垃圾處理設備的順天(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甄成君介紹說,與直接燃燒不同,低溫磁化裂解均在低于350℃的溫度下實現,基本避免了二噁英的產生。
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告訴記者,在小廟子村,菜葉、果皮等腐爛類垃圾很少,多半用來喂牲口;金屬、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則進行廢品回收;新引進的設備又將以往難處理的垃圾就地處理。小廟子村每天產生的垃圾,不用運出村就可“日產日銷”。小廟子村日產垃圾1噸左右,每月僅花費400多元電費,十分節能環保。
“經過一年多努力,村民的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意識有了明顯提升,過去村里垃圾隨處亂扔的狀況有了根本轉變。”趙會杰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