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播州區樂山鎮屬純農業鎮鄉,無任何工業企業,是遵義母親河的發源地。該鎮因地制宜,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建設發展規劃,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政策為導向,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將閑置土地流轉,統一規劃承包,將露地實時蔬菜種植轉變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利措施,形成良好的鄉村環境。
回想五年前,正值脫貧攻堅啟動時期,當時的綠竹壩村民組,交通不便,道路坑洼崎嶇、住房破舊、群眾收入微薄、觀念落后等代名詞是這里的真實寫照,五年前的一幕幕景象還銘記在當地老百姓的心里。陳舊的觀念一直制約著這里的經濟發展,而他,是一個90后的年輕人,叫朱青松,在外多年的務工生活,讓他意識到什么是走出去再回來……他將村情民況與過去縱向比,與周邊橫向比,就因為這“兩個比較”,增強了他返鄉創業的發展動機。
從全鎮經濟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等實際出發,因村制宜,跑市場,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擺脫貧困的方式方法。為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確保貧困戶人人受益。立足實際,他利用純農業鎮鄉在資源上的優勢,思索出用時短、質量優、回壟快的創業思路。從品種的選擇和管護再到銷售,他歷經兩年多的考察,掌握發展實時季節性蔬菜技術。
“產業富民”的新勢態,將蔬菜種植定位為該村民組的主導產業,是因為種植蔬菜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從起初的5戶開始試點經營,從選擇品種到技術指導,不管晴天下雨,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在田間地頭全程跟蹤指導,那兩年多的時間,他起早貪黑,開導我們心里顧慮和蔬菜技術指導,每塊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腳跡和汗水,累了就倒在田坎上睡會兒……”村民組長蔡金強笑著說。
創業總是要經過很多艱辛和壓力,雖然只有60余畝田地的蔬菜銷售,卻把他難得流淚,眼睜睜的看著四季豆、小黃瓜、鮮茄子賣不出去,群眾的怨言讓他寢食難安,他也曾想過逃避和放棄,去過自己的幸福生活。可就因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堅守當初的那份諾言,下定決心一定要帶領群眾擺脫貧困,走向致富道路。
2019新年伊始,正值春耕時節,他再次入戶,宣傳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用心用情的執著態度,深深打動老百姓。在資金投入、種子投放、技術、市場上給予定量定價,讓群眾吃下“定心丸”。周邊兩個村6個村民組在他的鼓勵和帶動下,也轟轟烈烈的搞起季節性蔬菜種植。他將之前的“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轉變,規范生產、統一管理、定點收購。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誠信在遵義島內價擁有自己的蔬菜專柜,每天供不應求只為更好的形成產業鏈,發展循環式經濟,取得脫貧致富新效益,那份堅定執著的信念和純真的親情,換來群眾久違真誠的幸福笑臉。
要讓貧困人口“站起來”,而且“走得更遠”,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必須加大智力扶貧力度,2019年來,他組織部分村民組長和貧困戶外出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在全鎮其他村民組引起了反響和帶動。目前已組建了63戶“菜農”,其中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年的蔬菜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面對這一良好局面,他以抓產業發展不放松的工作思路,掀起全鎮推廣的熱潮……
從利益聯結到鄉村振興,他跑市場找銷路,在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又進一步讓貧困戶及消費者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在推動蔬菜產業健康發展抓增收的同時,更沒有忘記抓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到“富了口袋不能空了腦袋”,他帶領貧困戶外出學習先進技術,教育引導轉變“等靠要”的陳舊觀念,有效促進了村風、民風的好轉,形成了鄰里團結、夫妻和睦、互幫互助的文明、和諧新局面。
目前,他誠信經營的模式在鎮黨委政府的宣傳和不斷推進下,蔬菜產業基地已發展到4個行政村。他組織村民將“多頭分散”的農村閑置“死”資源,統籌集中使用,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解決了農民可持續增收的問題。“用心、用情,把群眾的利益時刻裝在心里,總有辦法解決好難題,就有動力帶領大家繼續發展蔬菜種植,沒有什么比群眾的認可和信任更讓我追求了”這是朱青松在產業發展中的真是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