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深入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規劃先行、產業為本、因地制宜、農民主體、統籌推進”的思路,從資源、改革、治理三個維度發力,善用“加減乘除”四種做法強化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多措并舉,以“加法”增加鄉村發展“籌碼”。渭南在健全體制機制、動員發展主體、完善基礎設施方面做“加法”。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將鄉村振興納入全市十項重點工作,積極形成大事大抓的強勁態勢。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大荔縣率先建立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蒲城縣創新發展“村黨支部+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組織+”“聯合黨委+產業基地”等新模式,投保“鄉村振興保”;在加強社會治理方面,構建掃黑除惡“1+N”長效機制;在選優配強人才方面,堅持“引、育、用、留”并舉,積極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優化駐村幫扶工作,建設“113鄉村振興人才工程”,有效推動能人興村、能人強鎮。積極動員多元主體參與。渭南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和人才選優配強。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大力發揮能人帶動作用,昔日“小破村”已然成為“億元村”;以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助力“黨支部+合作社+園區+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小農戶”等新型產業發展模式落地。
去粗取精,以“減法”減少鄉村發展阻力。在品種選擇上做“減法”,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廣優良品種,以市場為導向,發掘比較優勢,規模化發展優勢品種,形成區域特色產業,著力打造“白水蘋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棗”“臨渭葡萄”“合陽紅提”等特色品牌,實現“一縣一策、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豐富鄉村產業發展業態。
事半功倍,以“乘法”提升鄉村發展效能。以“乘積效應”催動鄉村發展連鎖反應。渭南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打造黃河流域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區。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臨渭區橋南鎮天留村通過打造“城市后花園”,帶動群眾增收,助力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以“乘法效應”復制推廣好做法好經驗。推動“黨支部+”模式升級,形成“黨委+產業基地+”“聯合黨委+產業基地+”等新模式,充分發揮“黨委引領、支部聯建、以強帶弱”的協作抱團作用,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錘煉基層干部隊伍,推動產業振興和組織振興。
各司所職,以“除法”激活鄉村發展要素。在主體層面做“除法”,明確主體職責、激發主體活力。在區域層面做“除法”,科學合理分區、突出特色亮點。澄城縣寺前鎮吳坡村探索建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示范園并合理劃分功能。按照設施建設和區域特點,在空間區域上做除法,將整個示范園劃分為生態水保治理區、科普文化區、休閑觀光區、特色產業區、設施養殖區5大功能區,為每個區域明確功能作用、突出特色亮點,在面上同時推進各區域發展。在資金層面做“除法”,健全分配機制、強化利益聯結。蒲城縣深入實施農村“撥改投”改革,創新提出和推行“5221”分配機制,將50%留作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積累,主要用于產業發展及基礎設施改善;20%用于全體社員分紅,做到了全體村民同等待遇、平等發展、共享紅利;20%與“星級村”“星級戶”評選、“村規民約”落實等村級管理工作相結合;10%作為考核獎勵基金。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凝聚奮力實現追趕超越的強大合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