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根小繡針也能鉤織出產業振興的鄉村“錦繡圖”。日前,來自江蘇、海南、貴州的三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蘇繡、黎錦、苗繡三種“指尖藝術”如何保護及傳承,聚焦助農“增收路徑”如何優化,開展深入研討交流。希冀他們的做法和思考,能對廣大鄉村干部發展特色產業有所啟迪。
■ 主持人:聶偉
■ 嘉賓:
林 豪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黨委書記
莫元花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
孫 發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貴州省委主委
話保護
留住鄉情,記住鄉愁
主持人:歡迎三位代表委員,請為我們介紹一下各自代言的產品。
林豪:我給大家推薦的是黎錦。作為一名黎族人,我對黎錦有著很特殊的情感。黎錦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將日月星辰藏于翻飛的衣袖,將飛禽走獸編進交錯的經緯。我們希望,保護好這份非遺,讓它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林豪
莫元花:我這次帶來的是寶應亂針繡。蘇繡自古就以圖案秀美、繡工細致等特色享譽天下,而在江蘇刺繡藝術百花園里,“以針代筆、以線為墨”的寶應亂針繡則是一朵非常耀眼的花。為什么推薦這種繡品?因為我自己就是“繡二代”。上世紀80年代末,我父親去江蘇常州學習亂針繡技術,學成后回到老家寶應縣魯垛鎮,辦起了當地第一家亂針繡作坊。2001年,19歲的我主動放棄了一家外企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從父親手中接過了繡花針。
孫發: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專門點贊苗繡。貴州是全國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發展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苗繡頗具代表性。一代又一代苗族人,通過繡在服裝上的紋樣,表達和傳承著對自然萬物、宇宙法則、生命規律和族群歷史的認知,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孫發
話傳承
扎根傳統,融入生活
主持人: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在生活中“高頻”運用是對非遺技藝最好的推廣。請問,你們當地是如何傳承和使用的?
林豪:2022年4月,在我們水滿鄉的毛納村,習近平總書記與一個跟著奶奶學織錦的7歲男孩親切對話,點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手藝活,既傳統又時尚”。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注重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創意與實踐的融合,以黎錦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讓傳統文化資源煥發生命力、發揮新作用。這些年,海南各級黨委、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黎錦技藝傳習館、黎錦技藝傳承村、黎錦原材料種植生產基地,“黎錦進校園”成為常態化活動。比如在我們水滿鄉中心學校,每個孩子都可以參加黎錦編織興趣課,由黎錦傳承人手把手教編織黎錦。
莫元花:這些年,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非遺火起來,實現它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更好地以活態方式傳承。這些年我的實踐也證明了,非遺產品可以融入百姓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非遺只有在充分彰顯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斷走進當代生活,才能植根百姓,得到更好的活態傳承,由此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莫元花
孫發:在苗繡保護傳承和推動苗繡數字化方面,貴州建設基礎紋樣數據庫,采集苗繡紋樣18869件(套),其中苗繡紋樣矢量圖1548份已進行版權登記。貴州全方位推動苗繡保護傳承及宣傳推廣展示,安排專項資金并遴選省內11所院校和26家非遺企業作為省級研培基地,2022年完成31期培訓近900人,其中6期是苗繡培訓。在拓展苗繡傳播渠道上,貴州擴大受眾范圍,助力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爭取推動苗繡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建設苗繡文化中心、化屋空間等一系列非遺傳承體驗空間。在青巖古鎮、西江千戶苗寨等重點景區布局苗繡體驗空間,為苗繡走進現代生活提供可知可感的體驗場景。
話發展
繡針雖小,產業很大
主持人:黎錦、蘇繡、苗繡……絲線一頭連著傳統文化,另一頭連著廣大百姓的生活。你們分別是怎樣用小繡針繡出大產業、繡出鄉親們幸福生活的?
林豪:黎錦不應僅僅是擺在博物館里、掛在墻上的藝術品,更應該與現代潮流融合,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水滿鄉近年來不斷深入推進茶旅融合發展,人氣漸旺。我觀察發現,如今來我們鄉的游客不僅會品嘗本地特產大葉茶,還會試穿黎錦服飾、購買黎錦產品、體驗黎錦技藝。我們鄉各個村的織娘們也設計出很多時尚化、年輕化的文創產品,如黎錦手提包、零錢包、書簽、桌旗等,美觀又實用,讓千年黎錦成了別具特色的“海南伴手禮”。
我們還創新嘗試在毛納村辦了一場“雨林時裝秀”。黎錦在設計師手里有了新形象,在模特身上穿出了新表達,也讓我們看到了黎錦發展的更多新可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黎錦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以更強聲勢把黎族“活化石”繪制成海南錦繡“新名片”。
莫元花:作為一名80后繡娘,我日常思考最多的就是傳統刺繡的產業化發展。而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的講話,更堅定了我們扎根鄉村、發展非遺產業的信念。
我創辦刺繡公司,免費傳授技術,引領魯垛鎮3000多名婦女加入繡娘隊伍。亂針繡成為我們鎮的一個新興產業,建起了亂針繡文化產業園,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非遺項目要多“觸網”,有利于傳統文化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農村人口就地就業,更好統籌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為適應消費新趨勢,我們把刺繡搬上“云端”,帶著員工直播帶貨,去年直播銷售額達350萬元,最近我們還忙著拓展新網店呢!
要發展,還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我把“加大非遺人才培養”等建議帶到了全國兩會上。我還建議將非遺手工藝與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遺手工藝的系統性保護。在文旅融合上,進一步實施非遺項目進景區、傳承人進景區工程,鼓勵非遺傳承人創新非遺發展思路,建設非遺工坊,主動融入市場,打造特色品牌,走好非遺產業化道路。
孫發:貴州圍繞非遺系統性保護,不斷把非遺“厚家底”轉化為文旅發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自2013年以來,貴州通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等系列舉措,通過“公司+協會+繡娘”等模式,帶動100多萬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年產值近百億元。其中,在培育苗繡經營主體方面,支持成立苗繡產業協會,建成苗繡非遺工坊58家,重點打造苗繡龍頭企業,推動與省外頭部企業合作,幫助拓展苗繡市場,發揮創新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
以畢節市化屋村為例,各級各部門在該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化屋苗繡工坊”等項目,打造“化屋苗繡”等公共品牌,推出苗繡文創產品等。借力電商、網紅帶貨、“黔貨出山”等渠道,將化屋苗繡、非遺美食等產品遠銷廣州、上海等地。僅該村的苗繡產業就有效帶動各類經營主體65家、從業人員222人,2022年實現總產值940.82萬元。苗繡出了深山,活起來了、火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