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溪黨員信念真,萬近生死尋紅燈。艱難困苦終不怕,不忘初心鐫忠誠。”近日,廣東東江干部學院專職教師高田上完課,微信上就收到了這樣一條信息。這是惠州市惠城區水口街道“做新時代合格黨員”專題培訓班一位學員在上完“甘溪黨支部”案例課后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詩。
《忠誠》情景黨課。(廣東東江干部學院供圖)
《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甘溪黨支部五名黨員6年尋黨英勇事跡及其啟示》是廣東東江干部學院根據基層黨員故事開發的案例課程。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早的一批區級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從1933年起,高潭甘溪黨支部五名黨員和上級黨組織完全失去聯系,他們以深山為據點,鉆山林、藏巖洞、吃野菜,堅持革命斗爭,堅持過組織生活,4次外出尋找黨組織,直至6年后才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系。
甘溪革命先輩的故事迄今已過去90多年,作為教學案例,能引起學員的情感共鳴和對當下的啟示思考嗎?在開發之初,教學團隊有此顧慮和疑問,這也是運用黨史題材開發案例教學普遍遇到的難題。
“甘溪黨支部5名黨員6年尋黨的故事,生動體現了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敢于斗爭的政治品格,以及在艱難困苦條件下仍然加強組織建設、嚴肅組織紀律的優良傳統。”高田告訴記者,“我們深入挖掘東江革命史,在學習革命先輩事跡時深受觸動,搬上課堂后發現,這個案例對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黨員來說,有很深的感染力。”
案例教學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學員為主體。在引入案例前,高田會先讓學員“熱熱身、收收心”,學員們在統計表上依個寫下入黨時間。不少黨齡長的學員上臺分享時,憶起崢嶸歲月,重溫入黨初心,不禁眼泛淚光。在介紹完案例后,拋出3個問題,主場交回給學員——當時甘溪黨支部五名黨員有何困難,你作為黨員會怎么做?五名黨員身上有什么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傳承?這個案例對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有何啟示?學員們分組討論,有的開始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全神投入、氣氛熱烈。
“現在餓兩頓都難受,很難想象甘溪五名黨員6年多在山里食不果腹,過得有多苦!他們面臨的生活之苦、生存之苦、思親之苦、信念之苦,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在小組討論中,公莊鎮黨員進黨校提級培訓班一名學員激動地說。
“甘溪五名黨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然牢記黨員身份,嚴守黨的紀律,服從組織決定,堅定革命信仰。如今我們在基層工作中也會面臨各種難題,更要牢記初心使命、彰顯責任擔當,密切聯系群眾,讓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在小組展示環節時,一名學員代表分享了他的思考。
為教育引導黨員增強黨性、提高素質,不斷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惠州市委組織部統籌開展“思想鑄黨魂、學習增斗志”黨員進黨校3年培訓工作,重點面向基層黨員尤其是無職黨員、流動黨員開展培訓。2023年以來,廣東東江干部學院承辦了168期黨員進黨校培訓班,培訓了基層黨員7683人次。“甘溪黨支部”案例課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開發。
“如何針對基層黨員的特點、根據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需要,增強培訓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是我們一直以來探索解決的問題。”廣東東江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胡華元告訴記者,廣東東江干部學院充分依托東江地區豐富紅色資源以及地處改革開發前沿的優勢,打造具有“紅色東江”特色的40多門特色課程,如《忠誠》情景黨課、《學習新思想助力高質量》音樂黨課、《東江地區革命英烈書信選讀》互動課程等,構建理論授課、現場教學、案例研討、體驗教學等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課堂講、遺址看、體驗學”的模式,使黨性教育不僅活起來、有溫度,更嚴起來、有深度,把情感體驗轉化為理性思考。
胡華元介紹,學院將持續開展東江紅色資源挖掘整理工作,通過收集一批史料、聯動一批專家、編撰一批教材、開發一批課程、用活一批遺址、創辦一個研討會,利用東江紅色資源打造更鮮活生動、有震撼力的黨性教育課程,讓學員“感動一陣,觸動一生”。
本報記者許露露
通訊員程曼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