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號角
——評《懷安詩社研究》
懷安詩社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史上第一個以創作舊體詩詞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于1941年9月成立于革命圣地延安,歷時八年,成員近五十人。詩社取名來源于《論語》“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體現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懷安詩社從成立之始就具有雙重性質,不僅是為了創作文學作品宣傳文藝思想,還體現了懷安詩人的人文關懷與政治擔當,在延安文藝史上堪稱獨特存在。對懷安詩社進行研究,具有文學史和黨史的雙重研究意義。
霍建波《懷安詩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從中國古典詩學視野出發,對延安文學時期創作舊體詩詞的懷安詩社進行了全面、系統和深入的考察與研究,是學界第一部關于懷安詩社的研究專著,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古典詩學視野下的延安時期懷安詩社研究”(項目編號17XZW038)的結題成果。該書在界定懷安詩的基礎上,對懷安詩社的研究現狀、社會背景與文化語境、成員結構與活動歷程、詩論主張與創作實踐、地位與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重點論述懷安詩社的名家李木庵與謝覺哉的創作成就,深入解讀懷安詩社的名篇《游南泥灣》《延安頌》與《紅云曲》的歷史影響。
懷安詩社的成員大多是中國共產黨員,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主張以詩為史、以史論詩,在時事詩和詠史詩中寄寓褒貶及美刺,表達對歷史的批判意識。懷安詩人創作的詩篇,主題包括歌頌革命圣地延安的新氣象,宣傳革命事業刻畫先進人物形象,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等,正如烽火中的號角,有力地吹響了民族抗戰與解放斗爭的戰歌,發揮了鼓舞人心和團結群眾的作用。
1939年初開始在中國共產黨內發起關于民族形式的大討論,涉及舊形式能否利用,如何改造和利用舊形式等問題。艾思奇提出了“舊瓶裝新酒”的辦法,認為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完全按照舊形式一點也不改動地把新內容填進去;第二種是修改舊瓶使之適合新內容;第三種是融合各種舊形式的表現手法以創造新內容。懷安詩社作為一個以創作舊體詩詞為主的社團,在舊文學形式如何表現新時代精神這一關鍵問題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運用“舊瓶裝新酒”的辦法進行了改革與創新。懷安詩社主張改革舊體詩,改良詩韻,編訂《懷安詩韻》作為懷安詩人創作韻文押韻的標準。懷安詩人不僅改革舊詩,還提倡創作新詩與歌謠,所創作的新詩與歌謠雖然受到舊體詩詞的影響總體來看藝術成就不高,卻體現了他們積極探索勇于革新的創新精神,以及通過文學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自覺意識。
懷安詩社的名篇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傳唱一時,對于當今社會弘揚革命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也有重要的意義。如朱德創作的五言古體詩《游南泥灣》,該詩采用以文為詩的手法,通過對比寫出了南泥灣的巨大變化,表達了對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贊美之情,體現了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革命精神。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歡快活潑。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懷安詩人如林伯渠、吳玉章等紛紛寫詩唱和。后來結集出版的《懷安詩選》設有“南泥灣行”專欄,《懷安詩社詩選》開辟“南泥灣記游”一類,專門收錄此類作品。今天我們家喻戶曉、競相傳唱的由賀敬之作詞的歌曲《南泥灣》,歌詞中寫到南泥灣是“陜北的好江南”,最早出處其實來自朱德《游南泥灣》中的“有似江南好”。霍建波認為“由朱德總司令所開創,其他懷安詩人競相酬唱的南泥灣記游詩,正是懷安詩人以詩詠史、以史為詩創作主張的具體實踐。這類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與文獻價值。”
懷安詩社成立于延安,詩社活動主要在延安開展,成員大多在延安工作或者生活,參與了延安的生產與建設,見證了延安從荒涼偏僻的邊塞古城到欣欣向榮的革命圣地的巨大歷史轉變,對于延安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而延安的變化是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軍民群眾的艱苦奮斗,對延安新氣象的宣傳和對革命事業的歌頌,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懷安詩社成員創作的重要主題。羅青《延安四詠》七律組詩,陳毅《延安寶塔歌》《七大開幕》等,都是懷安詩社歌頌延安的代表作品。其中陳毅《七大開幕》的名句“萬眾矚目清涼山”,至今仍然鐫刻在延安的清涼山上。清涼山是延安的標志性景點之一,國內外游客來到延安參觀,遠遠就能看見這七個氣勢磅礴的紅色大字,身臨其境感受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總之,《懷安詩社研究》通過梳理和闡釋延安文學時期懷安詩社曾經廣泛團結當時各個階層的愛國人士凝心聚力為抗日戰爭奮斗和為解放戰爭助陣的史料文獻,展示出中國共產黨員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僅豐富了延安文學研究,還體現了新時代學習和繼承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作者簡介]:周于飛(1984-),女,湖南衡陽人,文學博士,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