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昭
大學生回鄉創業、養牛?2008年,全國人大代表、南陽市雅民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昭要回家養牛的消息讓馮莊村“炸開了鍋”。鄉里鄉親紛紛登門打探消息,“小昭真的要回來養牛啊”“城里生活多好啊,好不容易出去了,怎么又回來”“這是農村單身漢干的活”……父母尷尬不已,覺得女兒沒出息;趙昭既為父母的不理解而難過,又為自己總讓父母操心而慚愧。
但是,決定要養牛,就一定要回去。這個扎著馬尾辮、做事利落的年輕人說起養牛的緣由,也很簡單,“無知者無畏唄”。
“其實主要是不想看到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衰敗下去。”趙昭說。上大學的時候,逢寒暑假回家,趙昭就會仔細看看村里的變化,越看越難過。“它和城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城市的天地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現代化,而這片天地越來越蕭條,越來越沒活力,也越來越空洞。”
帶著“振興家鄉”的熱情,趙昭一頭扎了回去。
馮莊村有養牛的傳統,除了趙昭外,村里還有許多散養戶。南陽黃牛體軀高大、肉質細、香味濃,品質很好。但過去多年來,市場只知蒙古牛、新疆牛,這讓有著濃厚“鄉土情結”的趙昭“看不下去了”,她暗暗擰著一股勁,要把南陽黃牛的品牌打響。
2008年,趙昭投資四五十萬元,養了四十幾頭牛,開始探索怎么養牛。沒技術、不專業,剛一開始,趙昭就發現養牛沒這么簡單。
“牛舍的建造、牛的營養、牛的疾病防治……樣樣都很專業很復雜,比如怎么給牛做防疫,怎么給它驅蟲,還要給它健胃。”那段時間,趙昭過上了“三點一線”的生活,天天往牛舍、圖書城、農科院跑。圖書城里跟養牛相關的書,她一摞一摞往家里帶,白天養牛,晚上就和丈夫一起看書,然后互相交流經驗。一來二去,夫妻倆就摸索出了一套養牛的技術方案。
養牛場漸漸步入正軌,趙昭萌生了與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同時,她開始在養牛產業鏈的上下游找機會。2015年,趙昭成立了雅民農牧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擁有6棟標準化牛舍、兩個現代化養殖場、兩個大魚塘、兩個沼氣池、400畝花生、400畝果園、5000平方米的雙孢菇種植基地,年產值4000多萬元。
當初父母的誤解消除了,鄉親們的質疑也不在了,趙昭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但最讓她高興的是自己還帶動了村里70戶貧困戶增收。不僅如此,這兩年,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沖著她回來了。
“2013年初的時候,我還得四處找工人,特別是一些技術工人。從2014年開始,慢慢地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主動聯系我了。”趙昭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重要元素在哪里?就在于人才。沒有人才,誰來振興鄉村?其實很多人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農村、熱愛農業,你只要給他一個平臺,就能把他們引回來。”
“很多人問我,你這兩年在家干得怎么樣,我說越來越好。他們就問為什么,我說因為年輕人的加入,年輕活力的注入,讓我感覺到未來的希望。”趙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