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正上小學,哥哥已上中學。哥哥是無線電愛好者,我見他擺弄收音機,里面的晶體管只有一粒黃豆大小。一天,有個晶體管壞了,我費力拆開它小小的鐵殼,發現里面有一粒又黑又亮像煤屑一樣的小東西。當時我國還不能生產晶體管,市面上的貨都是進口的。我當時就想,什么時候我們自己能生產晶體管就好了。
我有意向這方面發展,初高中的物理課都學得特別上心。1977年,我以高分考上微電子學專業,物理考試只丟了兩分。
大學畢業后,我在上海的一家無線電廠當工程師,該廠是生產半導體器件的骨干企業。當時我國半導體行業大發展方興未艾,收音機用的晶體管已能生產,正在著力研發彩電、電腦用的半導體器件。我的工作生涯中有個半導體器件值得特別說一下。
有一年火箭廠來訂購半導體器件,要用于某新型號運載火箭。那正是國企改革時期,我廠計劃“關停”,因此沒有接受這一訂單。然而隨后情況有變,火箭廠再次緊急求購,開出極好的價格,但工期要求極緊。對這個產品合格率影響最大的是幾道“擴散”工序,以我們當時的設備對照技術標準,大家都認為根本不可能完成。但我覺得可以設計出一個好的工藝方案,彌補設備性能的缺陷,取得高合格率。我給了主任一個肯定的答復,并說只需投一批料,但擴散工序必須由我操作。主任拍板投料兩批,放話:“訂單完成后,我重重獎勵你。”
我擬訂了工藝方案,做了一次小樣試驗,結果非常滿意。隨后將兩批工料合并起來一次投下,一舉成功。訂單如期完成了,大家都很高興。雖然此后不久工廠停產了,我也改行了,但為火箭事業救急,成為我這段事業自豪而完美的句號。
關停一批老舊工廠,建起一批先進企業,如今我國半導體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二十多年過去,我們的芯片產業取得長足進步,集成電路線寬早已做到納米級,作為曾與之結緣的人,我為祖國的進步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