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生態產業園內的“黨建墻”前,常有村民前來參觀。
賀蘭縣四十里店村稻漁空間。
6月上旬,記者來到寧夏固原、銀川、吳忠三市采訪,采擷決戰決勝之年的“鄉村表情”。
10多個村子跑下來,百余戶貧困戶聊過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戰貧故事,串聯起一條清晰主線——“兩個帶頭人”工程的引擎效應。在村黨組織帶頭人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帶動下,寧夏脫貧攻堅跑出了“加速度”。從2016年到去年底,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2.5萬人,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05元增長到10415元。
“兩個帶頭人”工程,是寧夏打出的一張個性化“好牌”,通過本地培育一批、吸引回鄉一批、上面選派一批、外地招進一批等舉措,凝聚起戰貧總攻的“硬核力量”。據統計,全區村黨組織書記中,近五成是致富帶頭人;1.67萬名致富帶頭人中,黨員占比42%。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寧夏正致力于將優秀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級后備干部和村干部,促進“兩個帶頭人”隊伍的有機融合。
反映“兩個帶頭人”事跡的舞臺劇《丁香花開》,已在62個鄉鎮巡演,觀看的黨員群眾近8萬人次。“兩個帶頭人”工程的落地實效,已鐫刻在寧夏大地上,印在老百姓的心中。
帶頭人,帶來了貧困群眾好日子
“貧困群眾要脫貧,黨員干部要脫皮。”言之所至,行之所向,采訪中遇到的幾位村書記,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似的,“拼”勁十足。有的帶病走家串戶查弱項、補短板,有的因堅守崗位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只為讓脫貧成果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這支過硬的村干部隊伍,得益于寧夏開展的“三大三強”行動。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強基本保障、加大培訓力度強能力素質、加大選拔力度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有效解決了村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不強和村干部本領恐慌等問題,從而為“兩個帶頭人”隊伍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慧支持。據介紹,全區共動態調整撤換村黨組織書記466名,讓那些占著位子卻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的“挪位子”。目前,全區村黨組織書記隊伍中,致富能手、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產業協會負責人等占比超過62%,一批“能人型”村書記將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
蘇相鋒,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黨支部書記,他既是支部帶頭人又是致富帶頭人。6月8日,在張堡塬村蔬菜基地,蘇相鋒詳細介紹了村里的產業現狀,身材瘦小的他讓記者刮目相看。他在村里創辦領辦了淀粉廠、蔬菜基地、育苗基地和有機肥加工廠,還從廣東、四川、甘肅等地請來能人負責經營,以彌補資金、技術和市場的短板,產業規模越做越大。淀粉廠設計生產能力4萬噸,不僅本村馬鈴薯不愁銷,全縣的馬鈴薯也能全部“吃進”,年產值3000多萬元;100畝的蔬菜育苗基地,以每株低于市場價1至2元的價格面向全縣供應辣椒、西蘭花等秧苗。蘇相鋒說,有了產業,貧困戶就不用再出遠門打工了,而且一舉多得。“老人照顧到了,孩子教育好了,技術學到手了,錢也裝進口袋了”, 蘇相鋒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致力發展產業的初衷。據介紹,光蔬菜基地固定用工就有150人左右,臨時用工300人左右。全村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在有機肥加工廠上班,有了持續穩定的工資性收入。
吳忠市扁擔溝鎮石家窯村村民馬兆強在他家寬敞的客廳里,一個勁地夸第一書記楊俊的好。“是他帶著我們家走出了絕望。”原來,多年前馬兆強因交通意外欠下40多萬元債務,一家五口度日如年。2017年初,楊俊由吳忠市委辦來到石家窯村后,了解到馬兆強家的困境,鼓勵他嘗試新的養牛模式,并幫他申請貸款、幫助提供技術。不試則已,一試甜頭十足,兩年養牛收入50多萬元,目前家中肉牛存欄80多頭,馬兆強還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如今,石家窯村90%的農戶搞起了特色養殖,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1元,所有建檔立卡戶順利摘帽。
記者感言: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抓住了村黨組織帶頭人,筑牢了戰貧“橋頭堡”,攻城拔寨就有了“主心骨”,決戰決勝就有了“硬核力量”。“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通俗的話語,蘊含著農村工作的真諦。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互融互促,是寧夏“兩個帶頭人”工程的啟示之一。
帶頭人,帶來了集體經濟厚家底
“村級運轉靠補、基礎設施靠要。”無錢辦事的尷尬,制約著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作用的發揮。
因而,寧夏的“兩個帶頭人”在帶領群眾擺脫貧困的同時,也通過領辦、創辦、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集體經濟帶來真金白銀,使集體家底漸漸厚實起來。
原隆村是銀川市永寧縣最大的移民安置村,該村的紅樹莓產業園,占地2700多畝,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休閑景觀綜合體。第一書記王庭說,村集體每年從這個園區獲得分紅41萬元。據王庭介紹,原隆村按照支部引領、能人帶動的思路,形成了勞務輸出、特色種植、光伏農業、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為主的五大產業,曾經一窮二白的移民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40萬元。
在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波浪渠村種植基地,西瓜園內一派繁忙。村民們忙著打包,把新鮮的西瓜銷往全國各地。村黨支部書記、基地負責人馬希云說,“我們采用拱棚種植,西瓜成熟期推遲一周左右,錯峰上市,銷路不愁。” 馬希云被村民們稱為“老板型”書記,他以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依托,推行“合作社+托管+訂單”模式,讓農民以土地入股發展瓜菜產業,村集體年收入超過35萬元。
而銀川市賀蘭縣四十里店村的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則是游客向往的打卡地。項目帶頭人趙建文是土生土長的農民,20多年前開始從事水稻種植加工。他創立的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如今擁有年加工水稻5萬噸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構建了包括水稻種植、加工生產、電子商務等在內的全產業鏈。四十里店村因此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
記者感言:老百姓有句俗話,叫“喚雞還要一把米”。提升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手中也得有“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才能做到服務群眾“有求必應”、動員群眾 “一呼百應”。富民與強村同向發力,是寧夏“兩個帶頭人”工程的啟示之二。
帶頭人,帶來了基層治理新路子
路邊“燈下會”是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的一項創新。因為這項創新,新莊村由過去出了名的問題村,變成全縣“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
2017年,第一書記王元明剛到新莊村時發現,村里開會不給好處沒人來,政策宣傳、動員組織群眾出現末梢“梗阻”。破解困局從改變開會方式做起,王元明想出了一個辦法,白天不耽誤群眾下地勞動,晚上到各個自然村開路邊“燈下會”,講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惠農政策,聊群眾關心的話題。漸漸地,沒有會場的路邊“燈下會”人氣越來越旺,一些棘手的事情,在“燈下會”上得到了圓滿解決。王元明舉了一個例子,當初村里建學校時,要征用9戶農民的地,有一戶死活不同意,甚至阻攔工程機械進場施工,還揚言“有本事就從我身上碾過去。”“燈下會”上,王元明言辭懇切地對鄉親們說,建學校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大好事,希望大家支持。面對左鄰右舍的目光,那位“釘子戶”自知理虧,當場簽字同意。
“現在好了,村里通知開會大家都來,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王元明介紹,目前村里有了一個好的議事機制,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要不要做、怎么做,先由村兩委定調子、拿方案,然后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再在村微信群公開,變干部的想法為大家的共同意愿。6月中旬,村里集中開展環境整治,會上一說,大伙都支持,“自己的家園自己清理嘛。”100多人的清理隊伍中,除公益崗位、保潔員外,多數是在家的勞力義務出工。
與王元明一樣,許多支部領頭雁和致富帶頭人都在為完善基層治理奉獻智慧。
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該村的生態產業園內,專門設置了一面“黨建墻”,其中“歲月篇”部分以生動的圖片呈現了這個移民村搬遷前后的變化。村書記王施程告訴記者,常常有村民在“黨建墻”前駐足凝視,感恩黨的扶貧政策,“有了情感認同,工作就好做多了。”就拿移風易俗來說,過去女方結婚索要彩禮動輒大幾十萬,現在有的干脆不要,即使要,數額也小了許多。村里有個日間照料中心,照顧著村里6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志愿服務者在送飯、洗衣、理發等方面關懷無微不至,上演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現實版。
記者感言:有錢未必幸福。口袋漸漸鼓起來的村民,他們也渴望參與村級事務決策、渴望和諧的鄰里關系、渴望良好的生存環境、渴望豐富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收入與提高村民幸福指數并重是寧夏“兩個帶頭人”工程的啟示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