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岳壁鄉黎基村黨總支書記劉杰(左)在玫瑰種植基地和村民一起除草。
大寧縣曲峨鎮道教村黨員實踐教育基地。
今年,山西省的一項制度設計,堪稱“大手筆”。
自3月以來,該省從省市縣鄉機關事業單位中,選派了3780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這些來自“上面的”干部,肩負著共同的使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
山西如此舍得“下本錢”,有著怎樣的決策深意呢?
為何派?怎么派?
談及將“上面的”干部大規模“派下去”的初衷,省委組織部有關人士介紹說,山西在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過程中,發現一些村黨員老化嚴重,村干部無人可選;一些村因宗族勢力影響,村干部竟然“輪流坐莊”,年富力強的黨員選不上來;個別村主要干部精力分散,不盡職不作為。“村書記如果不優不強,極易陷入‘整頓-癱瘓-再整頓-再癱瘓’的怪圈。因而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派干部到村任職,成為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堡壘的現實選擇。”
今年2月,山西省委組織部經過深入調研,出臺《實施辦法》,以縣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為主體,選派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任期5年,要求任職期間必須駐村。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地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踴躍報名。三四月份,臨汾市啟動選派工作試點,全市報名人數是崗位數的3倍以上。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該市將選派干部到村任職和整軟、換屆、備案管理、縣級聯審等工作有機結合,建立健全了縣委主導、縣鄉聯動的選派機制。霍州等市縣加大“選”的力度,堅持比政治素養、比農村閱歷、比實踐能力、比工作作風、比境界格局,堅決把那些有“鍍金”“跳板”想法的人排除在外。大寧、隰縣等市縣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給什么的原則,讓政法紀檢干部去亂村、經濟干部去窮村、農業文旅干部去產業村、黨務干部去黨建落后村,并鼓勵回原籍任職。
為推動精準下派,山西對選派村采取村村“過篩子”,重點關注村黨組織沒有戰斗力、反復軟弱渙散村和并村治理任務重的三類村,并實行“整建制”選派,即一次性“打包”派出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和支委3人。
下去怎么干?效果怎樣?
派下去,只是“上半篇文章”,干得好才是更重要的“后半篇文章”。
盡管下派干部到村時間不長,但他們的務實表現,已經為鄉村帶來了一股“暖流”,贏得了群眾口碑。
6月28日,是壽陽縣公安局李偉、公共就業服務中心袁宏萍、景尚鄉王春云被“整建制”選派到南燕竹鎮北燕竹村任職的第5天,袁宏萍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晚上從村民家走訪剛到住處,就來了一大群人,大吼大叫,我們盡可能平息他們的怒氣,記下他們反映的問題,有的村民還將全過程拍下,在快手、抖音上直播,我們都快成為網絡紅人了……睡前提醒自己,抓緊走訪,讓問題大起底,把服務落到實處。”原來,北燕竹村光上訪戶就有20多戶,一段時間,連集體經濟扶持項目也不敢放到該村,村子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李偉上任第一天,就把原黨支部書記的辦公室改成了群眾接待室。群眾白天忙,他們就晚上接待,常常忙到深夜。他們想盡快找準癥結,科學“處方”。
隰縣陽頭升鄉陽頭升村,也是因為班子不和、派系嚴重,群眾怨聲載道。隰縣選派陽頭升鄉計生所所長張金龍任村黨支部書記,縣發改局干部劉兵兵、選調生李洋分別擔任副書記和支委。上任后,他們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棘手的難事做起。村里原來有個冷庫,因無錢維修多年用不起來,果農意見很大。張金龍想出一招,以免收25年承包費的辦法,引進專業人士維修運營,使冷庫很快發揮作用,為全村果農提供恒溫儲存服務。劉兵兵爭取資金為村里建起了一座水塔,穩定了1500畝玉露香梨的灌溉用水。短時間內,三位下派干部解決了村民的16件煩心事,徹底贏得了民心。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水產技術推廣科科長劉杰,6月28日來到平遙縣岳壁鄉黎基村擔任黨總支書記。他說,“3年前當第一書記時,小孩考初中,我管不了。現在當選派干部,趕上孩子考高中,又只能繼續交給妻子了。但是,跟村民打交道我挺帶勁,接下來要在產業發展上下番功夫。”
探索意義何在?帶來哪些啟示?
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村任職,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探索,在基層引發陣陣漣漪,許多鎮村把“上面的”干部當做寶貝搶著要。不少組工干部認為,此舉具有較高的“樣本價值”,帶來的啟示是全方位的。
“輸血”也“造血”,具有“鯰魚效應”。以前,有的村干部占位子、守攤子,干事沒激情,工作沒壓力,選派工作激活了基層組織建設的一池春水,沖破了一些基層干部“干多干少都是我”的認識誤區,營造了“不換思想就換人、不干事就挪位子”的氛圍,使得村干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倒逼村干部提升素質、改進作風、增強本領。平遙縣岳北村選派的黨支部書記冀文豪到村后,依托股份經濟合作社,吸納周邊5個村共同入股打造長山藥小鎮,建成山西最大的長山藥倉儲基地。壽陽縣平頭鎮黑水村選派干部到村后,落實村委會向支部報告工作等制度,讓村里的決策由過去的“兩種聲音”變成現在的“一種聲音”。“原來,上面來的干部是這樣干的!”許多基層干部在潛移默化中收獲了能量和養分。
“沉得深”的“上得來”,具有“示范效應”。此次選派下去的多為年輕干部,80后占到七成,他們的優點是知識新、有熱情、有闖勁,不足的是缺少基層歷練。村級是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情況復雜,任務繁重,讓他們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多接幾次“燙手山芋”,有助于構建“人才到一線鍛煉,干部由基層成長”的培養鏈,“干得好的提拔重用,干不好的召回”機制,也樹立了“沉得深”的“上得來”鮮明用人導向。一位下派干部說,他從辦公室走向田間地頭,舞臺更大,平臺更寬,“只要想干肯干,就能天天收獲成長。”
“新官”理“舊賬”,具有“破冰效應”。過去,有的村干部礙于情面,遇到棘手矛盾繞著走,導致遺留問題一拖再拖,群眾意見很大。上面來的干部不但有“一碗水端平”的超然優勢,更有化解積弊的強烈責任。不畏困難、敢于攻堅的使命擔當,對“問題村”來說,具有“破冰”意義。晉中市榆次區西郝村選派的黨支部書記,對村內持續了20多年的土地糾紛全面摸底,穩妥推進115戶土地確權,成功化解了該村“第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