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如何為鄉村振興聚集更多“人氣”?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選優配強農村帶頭人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也是人才振興的重要方面。現在有些村干部年齡偏大、能力不強、思維受限、進取意識弱,在鄉村振興中有些吃力。”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廣水市十里街道辦事處觀音村黨支部書記熊永俊說,“以廣水市為例,367個村共有‘兩委’成員1589名,近一半是初中及以下學歷,45歲以上的超過七成。”熊永俊建議,以農村換屆選舉為契機,選好配強農村帶頭人,優化村兩委班子年齡、學歷結構。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城陽街道岳家村社區黨委書記許傳江說,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不僅關系到人才振興,也是組織振興的要求。他今年提交的《關于加強農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的建議》提出,要把培養、選拔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忠誠干凈擔當、適應基層治理并且能夠長久干下去的農村黨組織書記隊伍,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廣大農村干部來說,從理論素養、發展觀念、思維方式、能力水平、作風形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農村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配套資金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培訓基地不強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建議,成立師資庫,省級層面統籌,從省市縣鄉黨政干部、行業業務骨干及農村干部中,篩選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建立農村干部培訓師資庫;開發農村干部網絡學習平臺,定期收集農村干部培訓需求,及時補充更新課程,使農村干部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想學的好課程;加大對不發達地區實踐教學點建設的支持力度,挖掘好各地歷史文化特別是紅色教育等資源,把現場教學點做大做強,讓農村干部享受到大地做課堂、村莊為教室、優秀村官和基層干部當老師的“接地氣”式教育培訓。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說:“目前農業勞動力偏老化,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經營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投入農村建設。”他建議,各地可以招錄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把年輕人的新思路引進農村,同時也為農村儲備了管理人才。另外,對經營技術人才引進要不斷完善各種政策保障和優惠,吸引他們來農村創業,為鄉村人才振興“添磚加瓦”。
聚焦本土青年農民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副校長溫濤把目光放在本土青年農民身上。溫濤在四川、河南、廣西、寧夏等地調研發現,由于現有農村培訓教育體系的缺陷,鄉村從業主體明顯老齡化,掌握現代生產技能、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青年農民嚴重不足。他建議對青年農民進行差異化、動態性培育,搭建全國性的高素質鄉村人才服務平臺。與此同時,增強青年農民應用互聯網手段發展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培養青年農民的互聯網金融思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興村事業上,振興主體才是最大的、最現實的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認為,想方設法留住本地人才是人才興村的長久之計。通過到鎮村及企業深入調研,余留芬發現,農村基層組織和村級企業是農村留才、引才的主要落腳點,但當前許多農村基層組織待遇低、村級產業薄弱成了留才、引才的制約點。因此,余留芬建議,要積極創新農村基層組織福利待遇機制,推進本村人才留村發展建設村級事業;要發展壯大村級產業,為本地人才提供發展機會與展示平臺。
重視教育培訓農民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認為,“鄉村振興要特別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大力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他建議,第一要培訓全覆蓋,細化教育形式,制定系統科學規劃,推出多樣和個性化的教育形式,細化到每一個村、每一個人,開展分階段、分等級、分區域、分時間的系統科學培訓規劃;第二是創新培訓教學模式,大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第三要挖掘和樹立典型,形成區域范圍示范帶動力量,大力挖掘、樹立和培育各類先進典型,讓榜樣的力量教育農民、感染農民、鼓舞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第四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培訓、關心培訓和支持培訓的良好氛圍;第五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訓保障體系,形成職業培訓長效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認為,可以通過鼓勵農業科技企業“下鄉”來賦能鄉村人才。盧慶國說,過去鄉村產業主要依靠人力和地力,未來科技創新將發揮更多作用。農業科技企業下鄉,在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理念、新技術的同時,也能為農民賦能,幫助當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深度挖掘鄉賢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素明則把眼光放在鄉賢上。在他看來,鄉賢從鄉村走出去,在外打拼多年,不少人仍懷著反哺故土、回報家鄉的強烈意愿。他們有才能、有思想,在某些領域有一定成就,是鄉村振興的特殊力量。周素明建議,深度挖掘鄉賢資源,搭建“鄉賢智庫”,建立鄉賢顧問制度。鼓勵鄉賢參與到村莊治理體系中,為鄉村人才振興注入更多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