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采訪。新華社發
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后舉行的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就糧食安全、鄉村建設、種業發展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回應社會關切。
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社會各界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關切。
“1.3萬億斤”“474公斤”,唐仁健在回答提問時給出了兩個數據。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國糧食已經保持了17連豐,最近6年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目前我們人均糧食的占有量是474公斤,國內糧食生產已經連續多年超過國際通常認為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我們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們完全能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唐仁健表示,“緊”凸顯了糧食安全問題在新階段、新征程中的極端重要性。
唐仁健強調,抓好糧食安全一是要實行黨政同責,制定相關的考核辦法。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向各省下達了2021年糧食面積和產量的任務;二是制定出臺一系列支持糧食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繼續提高秈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等;三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程,今年還計劃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今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春耕生產正在從南向北梯次展開,目前國內春耕生產開局勢頭良好。”唐仁健表示,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五關斬六將,要一關一關過,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力爭在建黨一百周年華誕之前,夏糧能夠獲得豐收。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如何推動鄉村建設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唐仁健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又予以強調。經過八年的努力,脫貧攻堅已經完成,“兩不愁三保障”都已解決,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農村基礎設施仍然存在卡點、堵點與短板、弱項。唐仁健表示,下一步,鄉村建設行動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編好規劃。按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今年縣一級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基本編制完成,要在此基礎上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強調實用性,就是要照顧農村的特點和農民的需要,方便農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唐仁健表示。
第二,建好硬件。硬件主要是水電路氣訊,主要倡導和推動向村去覆蓋、向戶去延伸,尤其是推動那些既有利于生活方便、又有利于生產條件改善的設施建設。唐仁健表示,要“一篇文章兩做”,抓好行政村以下的道路建設,打通推動農村發展的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倉儲設施和冷鏈物流,解決好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的問題。
第三,抓好軟件。軟件主要是社會服務和鄉村治理。社會服務水平要繼續提升,力求讓農村的上學條件、醫療條件、養老條件更好一點,保障水平更高一點。鄉村治理主要是鄉風文明和社會事業發展,力求通過努力,形成文明的鄉風、良好的家風和淳樸的民風,讓農村的社會風貌和農民的精神面貌再上一個新臺階。
唐仁健特別強調:“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一定要照顧農民的感受,體現他們的需求,不能憑主觀意志,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打好種業翻身“組合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農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種子問題越來越受關注。針對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唐仁健用“有基礎”“有差距”“有行動”三個詞介紹了我國種業發展情況。
“外資企業占我國種子市場份額只有3%左右,進口種子占全國用種量只有0.1%。”唐仁健表示,水稻、小麥兩個最基本的口糧,完全用的是自主選育品種,而且產量還不低,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我們國家農作物特別是糧食種子能夠靠我們自己來解決,農業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也是可控的。
“我們有些品種、有些領域和有些環節,跟國外確實還有較大差距,但這是‘好不好、高質量’方面的差距。”唐仁健指出,玉米、大豆單產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0%左右;大家經常吃的甜椒、耐儲番茄等蔬菜種子從國外進口還比較多;生豬的飼料轉化率、奶牛產奶量,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白羽肉雞祖代種雞,主要也靠進口。
打好種業翻身仗要出“組合拳”。唐仁健表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要求,農業農村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打好種業翻身仗行動方案,力求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在國家種質資源庫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抓好國家種子基地建設、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