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利用在省委黨校培訓的課余時間,再次研讀我駐村幫扶期間最喜歡的一本枕邊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以詳實的歷史細節、生動的故事情節,全面生動展示了青年習近平在融入群眾中確立理想信念、在艱苦環境中實現精神升華、在工作實踐中錘煉嚴實作風的成長歷程,書中鮮活的實例充滿大智大情大理,呈現的人物讓人可親可敬可學,是每一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也是選派幫扶干部培樹信念、融入農村、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每次讀來都使人深受震撼、深受啟發、深受教益。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要做到鐵心向黨、一心為黨。革命理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艱苦磨煉中逐步堅定的。知青的最初生活,面對生活條件的落差、初來乍到的隔閡、身邊朋友的離開,青年習近平也有過迷惘和彷徨,也曾講過“陜北生活艱苦、條件惡劣”,但隨著與農民接觸的增多,特別是經過親人的引導,他不斷校正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為人民做實事。生活的磨難已然艱辛,其政治追求更為曲折。雖然有所謂“家庭問題”,他沒有因希望的渺茫而放棄,沒有因為組織的冷遇而氣餒,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才在19歲入了團,反復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終在1974年入了黨。也正是得益于這種生活的磨煉和組織的考驗,使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逐步建立起對黨、對黨的事業、對為人民服務的堅定和執著。今天,我們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長征路上,進行著又一次理想信念的遠征,能不能把信念融入靈魂、扎根農村、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每一位選派幫扶干部必須回答的命題。特別是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斗爭更加尖銳,社會價值取向更加多元,深化改革推進更加深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對風險考驗更加直接,要求我們高揚信仰旗幟、強固精神支柱,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堅如磐石,在各種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在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切實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托舉中國夢。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做到脫鞋下田、彎腰插秧。聞得泥土香,才懷得親民愛民之心,摸得清實情,才解得民憂民困之苦。從1969年1月到陜西延川縣插隊落戶,至1975年10月離開,青年習近平在將近7年的時間里,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堅強闖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信仰、基本觀念和基本特點。習近平后來回憶說:“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我總感覺到插隊以后,是獲得了一個升華和凈化。個人確實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之后我們如果說有什么真知灼見,如果說我們是走向成熟、獲得成功,如果說我們諳熟民情或者說貼近實際,那么都是感覺源于此、獲于此。”七年知青歲月的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加深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加深了他和人民之間的感情,正如他在總結這段時間所講“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正是這個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根”,使他能夠始終汲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豐厚滋養,準確把握群眾脈搏,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當前,鄉村振興工作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特征新問題,憑習慣靠經驗概略瞄準不行,憑主觀靠臆測閉門造車更不行。相關機關部門和選派干部必須踐行“卷起褲腿下田、彎下身子插秧”,深入基層、沉入一線,努力把情況搞準、把底數摸清、把措施定實,切實做到情況掌握在一線、矛盾解決在一線、成效驗證在一線,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目標在基層落地生根。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做到篤學深思、明辨尚行。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講到:“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學習,強調‘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番話正是他自身學習精神的寫照,到梁家河插隊期間,他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白天干活隨身帶著書,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沒書可看就四處借書,哪怕要走30里山路。在回憶當年知青歲月讀書生活時,他自己講:“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山上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點積累。”與他一起插隊的知青也都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社員抽煙有‘煙癮’,近平讀書有‘書癮’”。在廣泛涉獵的同時,他更注重講求方法,“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說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么這么說,既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不同點,也養成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正是這種日積月累、博觀約取,逐漸積淀升華成治國理政的大智慧。當前,隨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農村工作系統化、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更新知識結構、更新思維方式,在博觀中廣泛積累、在約取中辯證吸收、在厚積中沉淀升華、在薄發中開拓創新,著力增強鄉村振興工作核心驅動的源動力。
鐵肩擔道義,實干出實績——要做到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里,青年習近平同鄉親們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植樹造林,帶領干部群眾成立鐵業社、縫紉社,籌辦代銷點、磨坊,靠自己的苦干實干作出了一番成績。特別是在擔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期間,面對“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和大多數村民的質疑,他用時40天走了5個地區17個縣深入細致考察,成功建成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梁家河的鄉親們評價青年習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不搞形式主義”“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靠自己踏踏實實趕出來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農村工作講空談誤事,實干興村。當前,鄉村振興工作必然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和困難,我們要把信念融入靈魂,把群眾裝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夢想裝進現實,深入貫徹嚴實要求,著力強化擔當意識,常思領導之責、常鉆打贏之道、常謀發展之策,特別是重大現實問題要敢于迎難而上,對瓶頸問題要敢于挺身而出,對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要敢于較真碰硬,切實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勇氣,踏石留印、抓鐵留痕的狠勁,滴水穿石、鐵杵磨針的韌勁,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始終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政治定力,一步一個腳印把“愿景圖”變成“實景圖”,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行穩致遠。
(作者為安徽省委組織部干部教育處副處長、安徽省第七批和第八批連任駐村幫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