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帶著大爺們到女院看我們自己的展覽,從定下行程那時起,大爺們就一直很興奮。75歲的希林大爺昨晚特意刮了胡子,今天更是早早就跑到橋頭等我……”11月28日,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河南臺村駐村第一書記杜京珊在微信“朋友圈”記下工作見聞。她所說的“自己的展覽”,是河南臺村的鄉村攝影展,展出的是河南臺村138位村民的笑臉,中華女子學院是攝影展高校巡展的第一站。
杜京珊在高校巡展現場。(河南臺村供圖)
雖然高校巡展啟動在今年深冬,但其實種子在去年夏天就已種下。2022年7月20日,杜京珊著急外出開會,路過村里的大槐樹時,看到村內4位最年長的奶奶正在乘涼。杜京珊走過又退回來,用手機給她們拍了張照片留念。讓人沒想到的是,短短一周后,其中一位奶奶突發疾病去世,這張照片成為她在人世間最后的影像。“從那時起,我就萌發了要給村里老人拍照片的念頭。”那時杜京珊的想法簡單直接,她想要替鄉親們留住幸福的笑顏。
隨著駐村工作的深入,最初的想法逐漸變得豐盈起來。杜京珊想借鄉村攝影展打開外界了解河南臺村的窗口,鋪設青年人投身鄉村發展的橋梁。今年6月底,杜京珊邀請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的150名師生到村開展教學實踐周活動,向他們講解河南臺村利用“生態+文化”的雙重資源優勢,在產業發展、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方面的成效。
一周的在村實踐,給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們的腦海中種下一顆種子。實踐周結束沒幾天,暑期調研小組的5位學生再次回到河南臺村,調研村居養老情況。聽說有3名學生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杜京珊迫不及待說出了鄉村攝影展的想法,極力邀請他們參與進來,鄉村攝影展迅速提上日程。
“到調研結束時,已經拍攝了80多位老人。”杜京珊說,曾有一位老人,照片還沒拍就去世了,這讓她意識到時間的緊迫,后來多次組織學生到村補拍。最終,138位在村常住的老人完成拍攝,留下了千余張幸福笑臉。今年重陽節那天,杜京珊將這些照片沖洗出來,在河南臺村辦了首場鄉村攝影展。看著一張張熟悉的笑臉,老人們露出了比照片中更燦爛的笑容。
杜京珊(右二)在河南臺村鄉村攝影展現場。(河南臺村供圖)
攝影展的良好效果讓杜京珊欣喜不已,但她的“野心”遠不止于此,她要將攝影展以不同主題在不同高校推出。“盡可能多地進行社會面展示,增進大家對新農村的了解,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1個多月后,河南臺村的鄉村攝影展從小村涼亭搬到了中華女子學院,本次的主題是“朝記夕顏——情暖河南臺”。“展覽吸引了很多學生圍觀,留下了一張張情真意切的便簽。”杜京珊說。
將河南臺村推薦出去的同時,讓村民盡可能多地出去看看,這是杜京珊做高校巡展的兩條主線。但因為河南臺村位置比較偏遠,許多村民身體經不起長時間奔波,杜京珊只好將步子邁得小一點、穩一點。11月28日,杜京珊帶著兩位身體硬朗的大爺來看展覽,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段文字。“特別開心!特別高興!特別激動!”杜京珊說,參觀結束后,大爺們用了3個“特別”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更堅定了自己將展覽帶到更多高校、將更多村民帶到展覽現場的想法。
河南臺村兩位村民在展覽現場留下感言。(河南臺村供圖)
然而,再有不到1個月時間,杜京珊就要結束兩年駐村,她必須與時間賽跑。前幾天,在杜京珊的牽線搭橋下,雁翅鎮黨委書記李巋然帶隊到女院參觀展覽,并與社工學院就“高校人才培養與鎮域發展聯動”開展座談。順暢的溝通催生了強烈的合作意向,杜京珊難掩笑意地說:“社工學院準備在雁翅鎮建立教研和實踐基地,過幾天就要簽署協議了。”這兩天,好消息再次傳來:“文藝學院也有意將河南臺村納入學生實踐基地。”
12月2日,開展一周后,杜京珊在朋友圈繼續寫道:“一直努力推進鄉村攝影展進高校,不僅僅想展現我們村民的質樸、農民的幸福,而更大的作用是可以為高校學子種下一顆種子,待春光燦爛、春雨溫潤,這顆種子破土而出,他們可以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的貢獻……”現在,杜京珊正在等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并能在不久的將來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