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至,寒意濃,位于重慶市江津區賈嗣鎮崇興村的祥禾鮮農業股份合作社,卻呈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
合作社的村民們正在圍在機器旁邊熟練地進行泡菜的裝袋、封裝,廠房里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即將運往各地的泡菜產品,不遠處的工人們忙著安裝新的設施設備。
“現在我們的泡菜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在抓緊生產的同時,我們正在擴大規模,建設二期廠房,預計明年初就可以投用,年銷售額將達到1000萬元以上。”合作社負責人王勇信心滿滿地介紹。
時間回到2005年,在重慶主城做蔬菜批發生意的王勇和妻子殷曉蘭在一次收菜回店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夫妻二人雙雙落下殘疾,這對于正值青春的他們來說,無疑是天塌下來了。
多年的治療花光了家中的積蓄,雖然夫妻二人勉強能夠干活了,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非常拮據。2014年,在鎮、村干部關心下,王勇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享受到貧困生助學貨款和教育減免政策,夫妻倆參加了新農合和精準扶貧醫療險,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有了政策的扶持,兩口子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二人起早貪黑地收菜賣菜,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家庭收入也在不斷地增加。2015年底,王勇一家順利脫貧。
擺脫貧困的王勇和殷曉蘭對貧困生活的滋味深有感觸,想到家鄉還有一些殘疾戶和貧困家庭,兩口子決定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通過動員鄉親們種植蔬菜,并以不低于市場價格的標準從農戶手中收貨,幫助農戶農產品實現應銷盡銷。
2016年底,蔬菜市場供過于求,鮮菜價格下跌,出現滯銷情況。為了不影響農戶的收入并降低自己的損失,夫妻倆一合計,決定把滯銷的鮮菜做成泡菜,緩解滯銷壓力。通過積極向專業人員請教,兩口子掌握了泡菜的技術,幾個月后農戶滯銷的鮮菜搖身一變成了市場暢銷的泡菜。
這次成功的嘗試讓夫妻倆嘗到了甜頭,決定從賣鮮菜向賣泡菜轉型。但相比賣鮮菜,泡菜制作流程和工藝更復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光靠兩個人是不行的,于是夫妻倆有了創辦合作社的念頭。
2017年初,在鎮、村兩級指導下,他們組織村內含58戶貧困戶在內的80戶農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加工廠和種植基地,并在2017年11月,成立了生態農業公司。除對合作社社員進行分紅外,公司還為社員和周邊農戶無償提供菜苗和技術指導,采取保底價結合市場價的方式收購蔬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蔬菜產業模式。
實踐證明,當初確定的發展模式是正確的。如今,他們的供貨渠道更加穩定,不僅從江津區本地1000多戶農戶手里收購蔬菜,還從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進行收購。產品種類更加豐富,除了腌制半成品外,還進行泡菜產品深加工。產品銷路更加通暢,通過申請了商標,打造品牌,每年約有3000噸泡菜產品廣銷各地,銷售額達到800萬元。合作社先后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國優秀農民種植示范社。
一人致富不是富,大家致富才算富。如今,合作社原來的58戶貧困戶早已脫貧,并且培育了好幾家年產蔬菜幾萬斤到十幾萬斤的種植大戶,大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現在我們的用工有25個人,其中脫貧戶3人、殘疾人4人,每人每年大概有5萬元的收入,等二期廠房投用后,預計泡菜年產量超過10000噸,用工量達到100人左右,將帶動更多農戶就業增收,助力 鄉村振興。”王勇自豪地說。
“從合作社建立到現在,政府一直非常支持我們,鎮領導多次帶領各個部門到我們這里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并先后4次安排項目資金幫助我們擴大規模。”殷曉蘭感慨說,“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們兩口子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接下來,我們將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打通電商銷售渠道,帶動更多的農戶走好鄉村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