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如何創新基層治理,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重慶市榮昌區通過縮小鄉村治理基本單元,創新探索“小院+”治理模式,走出一條鄉村善治之路。就此,記者專訪了榮昌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榮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李皓。
記者:李部長您好!榮昌區探索院落精微化治理已近5年,請問最初是基于怎樣的考量?
李皓:川渝鄉村地區普遍存在小聚居、大分散的特點,加之合村并居改革后,村社規模普遍較大,治理空間半徑延長,治理任務繁重。榮昌區將治理重心從村社一級下沉到農家小院,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以群眾生活生產空間作為治理場域,以10—30戶左右群眾聚集的農家小院劃分治理單元。立足各小院的傳統習俗、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文化底蘊等特點,推行“因院制宜”“一院一策”,建立多元參與、協商共治機制,有效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暢通群眾參與渠道、提升群眾參與能力。
記者: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您認為“小院+”發揮作用的關鍵是什么?
李皓:我認為有兩點很關鍵,一是強化黨建統領,整合治理資源。通過成立小院黨小組、選派黨建指導員、建立黨員聯戶機制等措施,將黨建資源嵌入到“小院+”治理中,形成區、村、院、民等治理資源“一盤棋”的格局。區委組織部當好“總動員人”和“總指揮”角色,推動區內組織資源、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等治理資源整合重構,強化各行業全要素協作配合,推動資源向小院下沉。引導支持村(社區)“兩委”盤活工業化建設中的存量資產、鄉村建設政策中的存量資產和村集體經濟管理中的存量資產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小院“自主造血”功能。
二是堅持群眾主體,激發治理活力。榮昌區充分尊重群眾在“小院+”建設、管理、運行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有序有效參與小院治理。組織小院群眾推選黨員干部、致富帶頭人等擔任院長,選舉品行好、有能力且愿意為小院服務的黨員群眾作為“小院管家”,組成小院院委會,帶領院落群眾開展自治。建立“敞開說—大家議—齊心辦—共同評”小院議事機制,協商討論、共同決定小院重要事務,做到“群眾的事群眾商量著辦,群眾的事群眾參與著辦”。建立小院積分兌換獎勵機制,設立“積分榜”“紅黑榜”,調動群眾參與小院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最佳實踐激勵推廣機制和激勵補助細則,設立“賽馬榜”,激發群眾“首創”動力,引導基層組織和群眾主動探索創新小院治理的有效路徑、有用經驗。
記者:隨著“小院+”建設的推進,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請您具體介紹,“小院+”加的是什么?
李皓:榮昌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迭代升級,豐富“小院+”治理內涵。一是“小院+理論”。將理論宣講貫穿“小院+”建設全過程,組織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員干部、專家人才、村民代表等走進小院,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提升群眾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二是“小院+環境”。采取“政府支持+集體經濟收益+社會捐贈+群眾自籌”等投入方式,統籌整合各方面資金、資源、力量至小院人居環境整治中,推進建設美麗家園。三是“小院+產業”。突出產業強院,立足小院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探索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閑置農房、引入外部業主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壯大庭院經濟,讓村民享受到產業振興的成果。四是“小院+文化”。針對小院群眾需求配置文體設施,定期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舉辦文藝演出、紅色電影、全民健身進小院等文體服務,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小院+服務”。打造聯系服務群眾“最暢一百米”,組織各級黨員干部開展小院辦公、政策宣傳、法律講座、調解糾紛、技術科普等便民服務活動。
記者:最大程度發揮“小院+”治理效能,榮昌區還在做哪些探索?
李皓: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分步推進,以黨建引領好、群眾參與好、人居環境好、鄰里關系好、文明新風好“五好”為目標,推動2026年實現“應建盡建”。堅持“一個農戶都不落下”的理念,把小院作為“核心區”,將小院周邊散居農戶作為“帶動區”有序納入管理,逐步實現院落治理全覆蓋。推動數字賦能。依托“重慶市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積極鼓勵基層探索“小院+”數字化建設,在打造數字模塊、開發一鍵呼叫、用好線上積分、開展網上智慧調解等方面不斷創新。打造重慶市首個院落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小院家”,已推廣全市273個鄉鎮、993個村、4763個小院。建立實踐激勵推廣機制和激勵補助細則,激發群眾“首創”動力,引導基層組織和群眾主動探索創新小院治理的有效路徑、有益經驗。截至目前,全區2172個小院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累計建成“小院+”500余個,2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53個村獲評市級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小院+”做法獲評全國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