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湖橋村,通過黨建體檢直通“病灶”、靶向治療疏通“筋骨”,探索分散化輸入、整體化輸出新模式,成立湖橋村振興鄉村合作社。利用土地平整、連片,土壤肥沃等優勢探索制定“235”產業發展實施規劃,打造土地銀行、森林生態銀行、水生態銀行三位一體的農業發展新路子。合作社自去年成立以來,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50余萬元,同比增長450%,并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東峰州小組現有連片集中300余畝沙瓤地,自古以來種植蘿卜、地瓜、花生等農作物在當地小有名氣,因常年缺水或種植樹木嚴重破壞耕種條件等因素,導致土地大量荒廢。
“通過黨建體檢,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產業發展薄弱,村里有田無人耕,林地荒廢無用處,耕作效益經濟低等問題凸顯,這樣發展下去,對湖橋的未來很不利。”作為“歸鄉人”的湖橋村黨支部書記潘瑞威意識到,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是發展特色產業的關鍵。他帶領村干部認真研究土地流轉管理的辦法,結合湖橋村實際情況,制定“租金+二次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
“機制是建立了,可是很多村民不理解,流轉意愿不強,我們就采取村干部聯系黨小組、黨員聯系農戶的‘雙聯’機制挨家挨戶做村民流轉工作,講政策、談思路,逐戶解析流轉經濟賬。”潘瑞威說。
2023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村里流轉土地700余畝,發展制種產業,流轉費用每畝550元,同比提高150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5萬元。制種水稻豐收后,土地又閑置下來,土地利用率不高。為解決這一問題,潘瑞威多次向農業部門溝通協調,通過閑置期輪作的模式,發展“水稻+油菜”“水稻+玉米”等產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村財增收。
在鎮振興公司努力磋商下,充分發揮“黨建朋友圈”作用,湖橋村黨支部與國企晟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蔬菜購銷合同;整合林地資源,引導各組村民將500余畝林地“存入”森林生態銀行;與農信社聯建,爭取授信200萬優惠政策貸款。2024年,湖橋村共流轉土地1000余畝、林地700余畝,發展水稻制種、果蔬種植等農業產業,實現富民強村。
湖橋村村干部搶收玉米(莒口鎮黨委供圖)
建陽區莒口鎮湖橋村俯瞰圖(莒口鎮黨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