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英南村,到處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紅色黨建元素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大榕樹下,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微黨課”正在開講。
曾經的英南村,村集體經濟底子弱,基礎建設落后,村民的業余生活單一。近年來,英南村黨總支積極探索農村基層治理有效途徑,鄉村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鄉村旅游名村,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2021年村黨總支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英南村的華麗蝶變,源于村黨總支像磁鐵一樣把黨員群眾緊緊聚在一起,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
英南村書記胡日強在榕樹下上黨課。
建強組織,
全面推行黨員責任崗
“咱們村的干部隊伍越來越壯大,基層黨組織越來越有力量。” 英南村黨總支書記胡日強介紹說,黨總支下設2個黨支部,在冊黨員65人,村“兩委”干部5人。
近年來,英南村黨總支始終牢牢抓住班子建設這個“牛鼻子”,全面落實農村黨組織書記小微權力清單制度,規范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堅決不搞“一言堂”,讓“兩委”班子始終做到遇事有商量、決策有程序、責任有擔當。同時,聘任法律顧問定期值班,依法把關村務決策,督促黨員干部依法依規履職。
為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近3年英南村選聘4名大學畢業生進入“兩委”班子,儲備2名大學生作為后備人才,組建村民議事委員會,強化村民代表監督管理,全面提升管村治村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英南村注重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兩個作用”,全面推行黨員責任崗制度。為解決無職黨員參與村級治理積極性不高的難題,黨總支以群眾需求為核心,科學合理設置政策宣傳、發展致富等6類崗位,要求全體黨員根據自身特長主動認領并簽訂《黨員責任崗承諾書》。通過健全“月考、季考、年考”評價體系,并將考評結果作為“紅色指數”“評星定級”和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依據,讓黨員參與鄉村治理有平臺、有崗位、有責任。據統計,2019年以來僅發展致富崗就為群眾增收1200萬元。
創新制度,
實現自己家園自己建
在英南村黨建文化公園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八個大字,映紅了村民的笑臉:“建設美麗鄉村,我們都要貢獻一份力。”
不遠處,村黨群服務中心宣傳欄上,清晰地記錄著村民們的積分情況:門前屋后環境衛生干凈加5分、配合村里開展“三清三拆”加5分……
這個不起眼的小鄉村,基層黨組織何以有這股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原來,村里創新實施了村民積分制管理辦法,對維護社會公德、愛護環境、鄰里和諧等村規民約進行量化,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督指導,由“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黨員+志愿者”組成考評小組,以季度為周期,以家庭為單位,采取按次加分、按質加分方式進行積分排名公示。
通過實施積分與股份分紅、最美家庭評選等相掛鉤的激勵機制,英南村有效激活村民的熱情,改變了以往“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真正實現自己家園自己建,每年為村集體節約各類開支約40萬元。
鄉村治理不能掛在嘴上,需要實實在在探索建立新方法、新手段。過去,村民小組、社會組織與村黨組織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削弱了鄉村治理效能。從2018年起,英南村建立各類基層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細化實施細則,健全駐片包組、分工負責“兩項機制”,實現問題收集和協調解決閉環管理。“村黨總支群眾滿意度連續三年在98%以上。”胡日強說。
英南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振興產業,
打造宜居宜業網紅村
金秋時節,英南村農業生態園處處游人如織。一串串葡萄掛滿藤蔓,長勢喜人。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隨著鄉村旅游市場走紅,英南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水果種植業,建成了集農業觀光、農產品采摘、農家樂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巨峰葡萄、火龍果等種植面積達到400畝,年產值達520萬元。”英南村相關負責人說,每年可吸引15萬人前來考察旅游,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在經營模式上,英南村以黨建引領,凝聚多方力量,實行集體開發、連片種植、分戶承包,形成了經濟、觀賞、生態多贏局面。在新興產業驅動下,英南村走出了以往僅靠廠房出租、土地租賃的單一經濟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三年前增長了58%,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提高。
經濟實力強了,英南村全力推進民生工程,著力建造美麗的“畫里鄉村”。近年來,相繼完成了一河兩岸景觀整治、生活污水截污、村內道路硬化等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建成了黨建公園、法治文化長廊、休閑廣場、村民公寓等生活設施,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傳承文化,
凝聚愛村護村正能量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夏日的英南村,一次次生動講述,一場場精彩龍舟賽,一幅幅靚麗墻畫,推動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黨組織引領下,英南村助推法治和德治齊頭并進,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在法治公園,一條法治長廊貫穿其中。在這里,村黨總支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學法活動,推動民主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同時,村里厚植鄉賢文化,凝聚鄉賢力量,助力基層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
英南村有著獨具特色的龍舟文化,擁有300多年的賽龍舟歷史。村黨總支創新文化呈現形式,每年舉辦大型龍舟競賽時,融入說唱等新元素,激發村民團結、奮發、拼搏精神。
英南村還注重留住淳樸的農耕文化,雖然風柜、谷耙、揪仔、水車等傳統農具已不再使用,但展示出來,可以讓青年人懂得農村、記住鄉愁,凝聚起愛村護村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