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杜阮涼瓜成熟的季節。走進核心種植區上巷村80多畝連片的涼瓜大棚,胖乎乎、 翠生生的涼瓜正在瓜藤間酣睡,十分惹人喜愛。農戶們正忙著采摘,一筐筐涼瓜被送到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統一分揀、裝箱、銷售。
杜阮涼瓜又名杜阮苦瓜,是粵港澳地區知名的特色農產品,2013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無公害農產品”稱號,市場價值大幅提升。
早些年,上巷村就成立了涼瓜專業合作社。2021年,村黨支部決定在涼瓜專業合作社組建黨支部,引導黨員先學新技術、先試新品種、先用新設施、先承擔風險、先開拓市場。
涼瓜合作社黨員黃成業告訴記者:“村里專門聘請專家或者老農戶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經驗,我們瓜農的種植技術有了很大提高。”
通過黨員帶頭整合各方資源,上巷村的涼瓜種植規模由原來的零散種植擴大到135 畝,年產量提高到10萬斤,規模效應開始顯現,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由每斤2-3元提高到每斤8-10元。
杜阮涼瓜喜暖不耐寒,耐濕不耐澇,對土壤和溫度要求比較高。作為“杜阮涼瓜”的主產地之一,如何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擴大產量,提升種植戶收入?去年起,上巷村積極鏈接各方資源,計劃通過搭建大棚、改良技術、發包管理等,打造連片的涼瓜現代化種植基地。
“咱們這里溫度高,適合搭建大棚嗎?”“大棚種出來的涼瓜和原來的口感一樣嗎?”……涼瓜大棚項目實施前,不少農戶存在顧慮。為消除農戶顧慮,上巷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動村干部、黨員種植戶、村民小組長等,下田、入戶科普大棚種植的優勢,耐心講解大棚搭建方案以及后續種植計劃。同時通過村級重大事項議事決策“四議兩公開”,由村黨支部會議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成功推動項目落地。
去年11月,12個涼瓜大棚先后建成,開始試種。
“相比于傳統的露天種植,大棚種植溫度、濕度適宜,能夠減少瓜苗病害蟲和惡劣天氣影響,效益更好。”黃成業帶頭在大棚里種下了涼瓜苗,“4月初就發現了大棚里有幾個成熟的瓜,到4月中旬就可以采摘了,往年要到5月才有成熟的。”
涼瓜摘下來一般三五天黃熟、一周熟爛,保鮮期短。南方夏季的高溫不適合涼瓜儲存。“村里急需打造供銷冷鏈,提升生鮮農產品儲存能力。”上巷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敏婷提出建議后,積極爭取派出單位江門市供銷社支持,把庫容積近30立方米的移動冷庫搬到了田間地頭,改善了涼瓜的存貯條件,大大延長了保鮮期。
“目前,除了培育種植涼瓜,我們還采用間套種植模式,種上了玉米、南瓜、芥菜、辣椒等農作物,讓大棚全年沒有空置,都有作物在種,提高利用率。”上巷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表示,“往年產量每畝6000斤左右,今年大棚種植預計可提高50%,每畝可增加4萬元收入。我們村里的苦瓜是‘甜’的!”
通訊員陳藝鋒 黃曉東
本報記者 許露露
村民分揀包裝涼瓜。(江門市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