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種了15畝百合,一年收入兩三萬元,多虧了駐村幫扶隊和袁書記!”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太石鎮后地灣村村民張學田談起現在的日子笑容滿面。張學田口中的“袁書記”,就是定西市紀委派駐后地灣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袁毅。
2019年初,37歲的袁毅請纓來到后地灣駐村幫扶,當年底后地灣村退出貧困村序列,今年2月,后地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袁毅(中)在田間了解作物生長情況
“來到這里,我就是后地灣人”
“來這里,我就把自己當成咱后地灣村的人,希望各位老鄉不要見外。”到村一個月后,袁毅就能用地道的方言和老鄉交流。
用心、用情、用力,是袁毅在村工作的真實寫照。
袁毅第一次到后中社70多歲的李瑞英家里時發現,大冬天的,老人光著腳穿一雙布鞋。“女兒女婿都有點智力問題,不知道心疼人,平時連個襪子也不會給我買。”老人的話刺痛了袁毅,第二次去的時候,他把一包襪子放在老人的炕頭。“姨,有啥幫忙的就給我說,別客氣。”李瑞英老人沒想到,自己隨口說的一句家常話,袁毅就記在心上了。
患小兒麻痹的張明儒,常年待在家中,是村里的一類低保戶。袁毅了解情況后,多次鼓勵他:“老哥,咱只要能動彈,就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貼補家用。”并想方設法聯系了一家工地,讓他去務工。一年下來,張明儒靠自己的雙手掙了2萬元,因為勞動鍛煉,身體也漸漸好轉。重拾信心的張明儒臉上笑容多了,逢人就說,原先總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袁書記給他帶來了精氣神。
袁毅對后地灣村的人和事如數家珍,那是因為他對群眾付出了真愛,投入了真情。群眾對他的稱呼也由“城里來的尕小伙”,慢慢變成了“攢勁書記”。
通村路修成了“連心路”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袁毅在日記本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到村后他挨家挨戶了解情況,貧困戶住在哪、貧困程度怎么樣,清晰地標在手繪地圖上、畫在筆記本上,更記在了他的心里。
后地灣村是臨洮最偏遠的村莊之一,地處黃土高原的馬啣山深山區,距太石鎮政府40公里。過去,村子通往外界靠的是一條狹窄崎嶇的土路,去鎮上得繞行其他鄉鎮,耗時近兩小時。硬化、拓寬連接后地灣與五豐村的道路,是袁毅到任后抓的第一件民生實事。
后地灣村人多地少,修路需占用21戶村民的耕地,且沒有補助,有的村民就不同意了。
袁毅帶領村干部一趟趟地上門,一家家勸說,經過個把月努力,涉路村民都簽字同意,道路工程順利推進。不久,村委會公示欄貼出“大紅榜”,感謝村民對修路的大力支持,并附上21位村民的名字。袁毅用手機拍下來,時不時翻開看看。
這條5公里多的水泥路,在連接村莊與外界的同時,也打通了幫扶隊與村民之間的心。有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各項基礎設施項目順利推進:黨群服務中心,圖書室、黨員談心室、便民服務室應有盡有;村小學新建校舍431平方米,原先坑洼不平的操場上,建起籃球場、網球場;新建的村衛生室設有診療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藥房等;一座290千瓦光伏發電站項目成功建成……
真情交融演繹“雪夜牽掛”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村里的百合積壓,袁毅和扶貧隊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們拿著手機拍抖音、發微信朋友圈,開著私家車發送百合。
有一次,袁毅和隊員們在鎮上郵遞百合后返村天色已晚,走到半山腰突然下起大雪,路面積雪,車輛打滑,他們只能推著車子慢慢往前挪動。晚上10點多,一位村干部得知他們被困半山腰,趕緊叫上5名鄉親,幫助他們安全回到村上。深夜的后地灣如往常一樣安靜,但袁毅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正是因為我們的真情幫扶,才換來了群眾雪夜牽掛!”
看著村里實實在在的變化,鄉親們心中的激情也迸發出來了。已經29年沒耍過社火的村民張自倍,帶著村里的年輕人,在臘月小年那天,敲鑼鼓、舞獅子,整個村莊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