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7歲進入村委會,我在新立村一干就是30年。泥腿子出身,從小穿草鞋翻山越嶺,我懂農村也愛農村。如今咱村里的路,越修越通達,村民的小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不變的,是我為大伙辦事的初心。
曾經,地處革命老區的新立村為石漠化環境所困,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我和村干部們商量,抓住扶貧生態移民政策機遇,配合多方努力,最終在新立村河谷丘陵地帶調出一塊70畝的集體土地,安置從大石山區搬遷來的群眾,全村148戶560多人實現易地搬遷安置。
隨后,村里實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引進龍頭公司流轉土地,建設現代化農業基地,大規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目前,新立村已建成百萬羽林下養殖集中區,打造了3000畝高效農業標準園,種植芒果2200畝、香蕉2300畝、秋冬菜1100畝、火龍果500畝,有效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
有了產業帶動,易地搬遷的群眾可以就近務工。2020年全村甩掉了貧困帽子,21個自然屯均通上水泥硬化路,家家戶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公共服務中心、籃球場、綠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相繼建成。
近幾年,通過大力推進“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聯合專業人士做好整村旅游發展規劃。目前,村旅游接待中心投入使用,環山賽道達40余公里,“醉美鄉村”農莊、“碧水田園”等休閑農業項目不斷拓展,一到假日游客不斷。
硬件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拖后腿。我們在村里每年評選出“文明家庭戶”“最美鄉賢”“最美先賢”“好媳婦”“好公婆”“好學子”各10人。實行“村事民議”制度,由群眾選出新農村建設管委會成員,自行開會討論決定本村本屯的事情。去年疫情防控緊要關頭,黨員干部主動作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村黨組織先后獲得了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五星級基層黨組織稱號。
面對榮譽,作為村書記的我,一直保持清醒。我性子直,底子薄、文化水平不高;人大代表的身份、全國勞模的榮譽……都是因為組織的信任、百姓的支持才擁有的。
我必須不斷“充電”,才能更好地服務大家。我時刻提醒自己,利用一切機會,向先進地區學習,唯有不忘初心加油干,才能帶領全村百姓,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