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韋國林近幾年發起了“羊”財,成為村里的養羊大戶,建起了小洋房。不僅自家富了,還帶動貧困戶脫貧,日子過得喜氣洋洋。
近日,筆者走進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三岔鎮良因村龍對屯韋國林家的羊圈,只見黑壓壓一支“黑色軍團”出列,“摩肩接踵”趕往山上吃草。“今年已經賣了17只,收入2萬多,純利潤1萬多。”韋國林說,“現存欄還有幾十只,下半年還能賣20多只。”
韋國林一家翻身發“羊”財,還得從宜州區近年來實施的產業扶貧以獎代補項目說起。該區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很多缺地、居住環境惡劣的深山貧困群眾缺乏長期產業支撐、致富技術和增收路子。該區結合實際,除了扶持桑蠶、糖料蔗、油茶等傳統強勢產業外,因地制宜,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蔬則蔬”,通過“基地示范+獎補保險+保價購銷+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貧困戶大力養殖特色品種牛、羊、豬等產業,讓深山地區群眾利用現成資源,學會“靠山吃山”,把資源變資產,把資產變資金。
韋國林養的羊群上山吃草。(韋華德提供)
2016年,時任良因村村委副主任的韋國林看到政府鼓勵農戶發展多種特色養殖業,心里打起在屯山后養黑山羊的算盤,但政策只獎補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自家非貧困戶,無法獲得補助,心里難免嘀咕犯愁。“2016年我抱著試試的心態,利用家里幾分旱地放養幾只山羊在后山,沒別的致富門路,成活率如何自己也沒底兒。”韋國林說,“到2018年初,我擴養幾十只,擴建了羊圈,當年收入就有3萬多,村里人每回見我都調侃‘這回當大老板了’”。除了精心養殖,韋國林還多次外出尋購優質公羊,改良配種更健康、肉質更佳的黑山羊。
韋國林的羊棚及羊群。(韋華德提供)
羊犢、存欄羊都有了,但沒有補貼、保險,防疫、保價購銷問題依然是他擔心的。2018年,屯里幾戶貧困戶咨詢他養殖黑山羊技術、市場前景,他靈機一動,勸說他們入股合伙養殖。看到貧困戶躍躍欲試又猶豫不定,有多年村委干部經驗的他,施展起“專業”來耐心做思想工作,給他們算了明白賬:“黑山羊生肉價格是45元/斤,出欄價格30元/斤,出欄60—70斤,每只能賣2000元左右,屯后幾個山頭都可以放養。我可以把羊犢抵押給你們,你們是貧困戶養起來后每只有300塊錢補貼,政府再保險、防疫、保價購銷,規模越大,收入越可觀,你們養成后,把羊犢或折價還給我就行。”
在韋國林的勸說下,龍對屯3戶貧困戶加入他的養殖大軍,并成立了龍對屯黑山羊養殖合作社。4家協商,每家每兩天輪流“值班”,放羊看護羊群。有時候其他貧困戶忙著農活,他就主動提出多照看幾日。目前,合作社規模已擴大到131只黑山羊,還養殖了12頭肉牛。2021年合作社收入5.6萬元,除了韋國林外,3戶脫貧戶均增收1.1萬元。
“良因村地少山多,過去種水稻是種奢望,只能種玉米,收入低得可憐,但適合搞多元化養殖呀!黑山羊、黑生豬、無飼料土雞土鴨......都行呀,我想讓村里更多貧困戶加入黑山羊、肉牛養殖,也希望政府出臺更多產業扶貧獎補政策措施,在獎補、價格、市場購銷上給予更多扶持。”
韋國林及3戶脫貧戶,只是該鎮眾多發“羊”財貧困群眾的縮影。目前該鎮良因村定嶺、江洲、朝陽三屯已完成整屯搬遷,貧困戶都遷至城區移民安置點生活,但這里沒有變成大家擔心的空村、荒村。這里的貧困戶整合流轉土地、山林給合作社、種養大戶養殖黑山羊、肉牛,農戶入股分紅或收租,覆蓋貧困戶23戶87人,帶動全村發展黒山羊637只、肉牛93頭。
黑山羊變成了“黑財神”,托起了貧困群眾的“小康夢”。但“一只黑山羊”從養殖、獎補、出售的傳統發展模式,無創新、無特色和無品牌“三無”問題不解決,“黑財神”終究是留不住、留不久的。對此,該鎮在實施“宜州區特色產業扶貧以獎代補項目”的同時,推行“牧草種植”“秸稈飼料化”,構筑“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良性生態循環。目前已建成牧草等飼料基地1300畝,每畝比傳統玉米種植增收900元以上。“一只黑山羊”的價值,如果能變成“兩只黑山羊”的附加值,受益的將是貧困群眾。該鎮下一步將積極對接宜州區乍飛拉扶貧消費中心,探索打造集生黑山羊供應、屠宰、加工、冷鏈于一體的無縫銜接環,拓展黑山羊周邊產品,通過品牌打造、培育電商、延伸市場、推介宣傳等措施,真正把三岔“黑山羊”產業做大做強,提升全產業鏈附加值,靠羊”財“托起脫貧群眾的“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