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屬于南國的花海雖早已結束了盛放期,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十里花卉長廊”的南國紫薇園里,星星點點的粉色紫薇花還在綻放。“十里花卉長廊”的美不止在南國紫薇園,駕車一路向南,往圍村村前行,道路兩側的綠植景觀造型各異,鄉村風貌別具一格。
“這條主干道上遍布著300多家花卉苗木企業,‘十里花卉長廊’由此而得名。”圍村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杰介紹道,“以前,這就是一片爛泥塘,村民們在這種植甘蔗,但你看現在,滿眼皆綠。尤其是我們圍村村,因為位于‘十里花卉長廊’的核心區,這幾年真可謂熱度‘爆表’。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就有這不少人前來游玩,還被當地人稱為‘穿插在城市里的都市田園’。”
生機盎然的花卉苗木,讓一個城郊村變成了“都市田園”,這不僅是一場關于自然之美的展示,更是圍村村一次次自我“突圍”的實踐與探索。圍村村位于三塘鎮“十里花卉長廊”規劃建設片區的中心區,有良球、圍村、那黃、山場、那井等5個村民小組。以前,村民們要么外出闖蕩,要么留守農耕。改變自興寧區打造興寧區“十里花卉長廊”(核心)示范區開始,在三塘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圍村村以此為契機,鼓勵村民扭轉土地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當時的‘村兩委’一致認為專業的事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圍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仕繁邊回憶邊說:“于是,村里開始引進花卉苗木種植企業。”
目前,全村共有花卉苗木場165個。苗木企業的入駐,讓沿線的村莊舊貌變新顏,但也帶來了不少麻煩事兒,比如用電、通路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圍村村駐村第一書記及村“兩委”成員定期深入走訪花卉苗木場,了解企業需求,并及時召開座談會,為企業排憂解難。沒有電,村里就積極幫忙申請安裝變壓器;沒有路,村里就出面協調村民讓地,并向交通局爭取道路項目,為轄區苗木場拓寬、硬化道路,方便轄區花卉苗木場出行的同時,也打通了企業的“經濟通道”,帶來了更多銷量。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不僅讓圍村村百姓收獲了流轉土地和在家門口務工的雙份收入,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也讓村級集體經濟穩步增長。2023年,圍村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33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1萬元。第一次“突圍”,令村“兩委”工作經費充足了,也讓村民們的幸福感和認同感與日俱增。但“花卉苗木”受季節影響較大,如何延長產業鏈,成為圍村村二次“突圍”的發力點。村里決定從農旅融合入手,持續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要素,而這就要求圍村村由內而外地提升美譽度和吸引力。為此,村“兩委”帶領群眾積極扮靚村容村貌,將鄉村風貌提升納入黨員積分管理,做好“門前三包”,合理規劃示范村管理經費,定期清理雜草、維修破損路面,并建立健全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拓寬道路,修建路燈,打造了“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此外,村里還加強了招商引資,陸續開設了6家特色農家民俗農莊。這一系列的探索,不僅為村民提供了120余個就近就業崗位,也將圍村村逐步打造成了一個“村在綠中、房在樹中、人在花中”的景觀村。
“我們圍村村可以說是從無人問津的小山村,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新地標;從以前的‘開門見荒山’,到現在的‘開門見花園’。”談到村子的變化,村民代表周家金感慨道。村子靚了,人氣來了,村民們的精氣神更足了。村里組建了山歌隊、舞蹈隊等10多支鄉村文藝隊,并結合圍村村民俗特色,舉辦了“三月三”等系列活動。村里還鼓勵村民家門前展示家風家訓,標榜文明新風;設置村史室,維護古建筑,將村域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著力培育現代特色鄉村文化。村莊美,百姓富,圍村村的兩次“突圍”不僅映射出十幾年來小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收獲了農業部頒發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區五星級農村基層黨組織稱號、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多項沉甸甸的榮譽。
榮譽接踵而至,圍村村前進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這幾年傳統花木苗木行業持續萎縮,圍村村也頗受影響。”駐村第一書記陳杰坦言道,“為了破解這一問題,我注冊了‘花漾圍村’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在上面宣傳推廣圍村村的民俗風情、農家樂及花卉苗木場,吸引了不少粉絲呢。我們村還探索了‘數字鄉村’建設,想以‘村集體經濟+鄉村合伙人+數字化平臺’的模式,盤活村內閑置資源,以數字賦能,多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增收。”而這可能是圍村村又一次新的“突圍”吧。
本報記者 車婧 尹丹丹 通訊員 黃嘉星 潘中心
圍村村航拍。胡兆雙 攝
那井坡綜合示范村每家每戶的門前,均懸掛著“家訓格言”。陶潔 攝
圍村村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陶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