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道吉仁青,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仁多瑪村諾樂農牧發展公司甘南分公司的產業扶貧車間里。80后的道吉仁青是這個扶貧車間的帶頭人,即使再忙,臉上也總是掛著笑容。
“我是本地人,2007年畢業前夕,老師介紹我來到了仁多瑪村的諾樂,我就在這里待下來了,待下來就不想走了。”諾樂主要生產牦牛絨圍巾,還有衣服和織品等,道吉仁青告訴記者,“諾樂”在藏語中是牦牛的意思,牧民們用牦牛絨編織各種織品,還銷到了國外。如今的道吉仁青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和客戶交流。
和道吉仁青一起參觀完車間,他告訴記者,“2018年,通過政府引導,我們被確定為當地的扶貧車間,有120多人在工廠工作,其中有二十幾個是貧困戶,每個月可以給大家每人開出3000塊左右的薪水。”
“你覺得對帶動群眾致富有幫助嗎?”記者問。
道吉仁青認真地說:“有。成立扶貧車間,解決了好多貧困家庭里婦女的就業問題,她們不用那么辛苦了,待遇也要好很多。她們還可以參加培訓,走出家門去上班,掌握實用的技能,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想這些都是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