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我來到貴州省甕安縣玉山鎮龍蟠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助理。寒來暑往,龍蟠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在村集體經濟創收上做了不少努力,發展辣椒嫁接種植50畝、馬鈴薯20畝、花菜50畝……通過蔬菜種植,村里解決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崗位,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戶雙增收。歷經一年的摸爬滾打,我也從一個對農事農活略懂皮毛的“小學生”,成長為得心應手的“新農人”。那些流過的汗水、手上的繭子、同事的點贊、農戶的認可,都是我獲得的勛章。
灌溉渠是農田的生命線。我入戶走訪時了解到,村民最擔心的問題是水渠年久失修、堵塞和破損嚴重,不少田塊甚至還沒有修水渠。我及時向村“兩委”反映,得知灌溉設施不完善是村里的老大難問題。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終于爭取到了東西部協作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修灌溉渠總長約26公里,實現全村農田全覆蓋,徹底解決了農田“口渴”問題,全面提高了農業效益。
我記得,修建灌溉渠如火如荼地進行。“小袁,你們都是幫我們做實事的好干部!”平日對我愛搭不理的蔣叔、韓叔認真地對我說。
我記得,下壩組村民到村委會反映飲水管道多年未更換,發生破裂和堵塞、水閥銹死導致水量小,也有其他村民反映降雨多時水質渾濁等問題。我請了村組干部一起實地調研水量、水質、水管情況,提出用自己的選調生到村工作經費更換水管并且修建沉砂池。后來,村里使用選調生到村工作經費和幫扶單位經費修建了一個水源簡易過濾池。現在,路過下壩組,村民都把我的名字從“袁同志”改成了“小袁妹兒”,聽著像家里人了。
我記得,我第一次召開群眾會宣傳春耕備耕工作,就迎來了到村后的第一次試煉。會前我認真準備了很久,列好會議內容,備注好播種時間節點和關鍵技術。當我信心滿滿就要進入正題講解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標準時,村民議論的聲音大了起來,我的聲音被完全淹沒了。雖然村書記幫我解了圍,但村民楊大叔卻打斷我說:“小袁啊,你剛剛講大豆復合種‘退步窩’10厘米,你知道什么叫‘退步窩’嗎?”在村民的笑聲中,我冷靜地回答了楊大叔的問題,并現場演示打“退步窩”。會場頓時安靜了很多。2023年,我們帶領村民種植玉米1940畝、水稻1840畝、油菜35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374畝。
我還記得,因大風吹倒了部分玉米植株,村民收成受損,非常難過。我統計收集每家每戶玉米受災面積和圖片上報,安慰大家:“有農業保理賠”。“妹兒,你幫我們申報的玉米理賠到賬了,謝謝你啦!”過了一些日子,李叔高興地對我說。張嬸、楊叔也打電話來,告訴我理賠到賬的消息。那天,電話里充滿歡聲笑語,空氣仿佛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