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已成為各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抓手。過渡期以來,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輪持續選派50多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等方面發光發熱。
對于貴州而言,通過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按需統籌,持續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全省的駐村幫扶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省已在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等10068個村及社區開展駐村工作,共選派駐村干部31036名,組建工作隊9984支。
近日,記者深入這些活躍在貴州駐村一線的黨員干部中,看他們如何將先進理念、資金項目和技術服務帶到鄉親們身邊,共同探索強村富民之路。
產業帶動強村富民
王澤勇,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派駐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駐村第一書記,從2016年起,他從飛機制造車間一線扎根田間地頭,一干就是7年,成為老鄉們口中“見過總書記三次”的幫扶干部。
初到水井村時,山前是山、山后還是山的景象讓人震撼,產業凋敝、經濟落后、群眾生活水平偏低……埋藏于千萬大山的“褶皺”里,“水井村的出路究竟在哪”成為王澤勇日思夜想的問題。
在一次次入戶調查中,他發現村民龔孝賢種的荷花不僅長勢喜人,且兼具觀賞和經濟價值;經多方走訪專家,王澤勇還了解到水井村周邊不僅河塘星羅棋布,水資源豐富,獨特的氣候條件還能使蓮藕生長期達到十一個月,足以保證蓮藕的高純度、好品質。
于是,一條“挖掘水資源潛能、發展蓮藕產業”的思路在王澤勇腦海中清晰起來。他帶著幾位致富帶頭人到各地訪名師、尋良種,探索荷花產業規模化發展之路,并最終在山東找到了適宜品種——花奇蓮。為了打消村民們“種蓮藕掙不掙錢”的顧慮,王澤勇還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種植。
一年下來,水井村種出的荷花高度達3米、藕粉顆粒含量高達90%,探尋多年的特色產業之路忽然間柳暗花明、“蓮花盛開”了。
2023年,接力棒到了水井村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蔡定雍手中,為了讓蓮花“繼續綻放”,他和村“兩委”反復商議,完善了“茶果上山、香蔥進地、蓮藕下田、種養循環”的發展思路,形成銷售、觀光旅游、荷產品深加工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目前,依托“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水井村蓮藕種植面積達1000畝,藕粉銷售額100余萬元,鮮藕銷售額實現400余萬元,帶動勞動力就業130余人,幾任第一書記描繪的“荷”產業發展藍圖變成現實。
推進強村富農,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重要任務。在貴州,3萬多名駐村干部分散在1萬多個村莊(社區)內,他們將工作著力點放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上,深挖資源稟賦、了解民情民意,賦能特色產業發展。
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地處“滇黔”交界,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布依族古村落,村內擁有少數民族特色古墻、茶馬古道、金絲榔古樹等“七古”景觀,漫步其中,足以感受少數民族村落特有的自然古樸和文化底蘊。
然而,“養在深閨”的普梯村卻曾因地處深山而鮮為人知。“2019年剛到村子時,感覺像走進了世外桃源,加上民居改造、道路翻修等工程改善了人居環境,我就下定決心要讓村子被‘看見’,把旅游業做起來!”黔西南州委網信辦派駐普梯村第一書記胡奇龍回憶。
由于工作原因,胡奇龍不僅做過節目主持人,還常與網絡達人打交道,他自告奮勇擔任起“推薦官”,向各級考察團解說推介村莊60余場次,并先后邀請40余位新媒體“大V”,及中央、省、州等十多家媒體對普梯村推介宣傳,曝光量超過1.2億多次。
此外,胡奇龍還對接策劃“萬粉達人游貴州”“普梯村晚”等活動落戶普梯,推動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網絡主播基地”“一村一網紅”培育基地,打造“普梯青年”“老沈盤鄉村”等多個短視頻賬號矩陣,既增加了“曝光度”,又為農產品銷售開辟渠道。
“現在我們和一家鄉村投資運營公司合作,推出‘共享鄉村’模式,面向全網招募有一技之長、熱愛鄉村的年輕人來普梯村體驗生活、扎根創業。”胡奇龍說。
來自山西大同的王建慕名而來:“對‘共享模式’很感興趣,既可以開民宿、咖啡店,還能當主播、銷售農產品,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這次過來就是想深入了解一下。”
據了解,2024年普梯村到訪游客量超5萬人次,帶動村民就近務工收入300多萬元,村辦企業旅游收入60多萬元。
精準施策幫扶有力
從源頭上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防線,實施有針對性的精準幫扶是關鍵。記者在調研中看到,駐村第一書記們將每一位脫貧群眾的生活狀況了然于胸,稍有“情況”就及時將幫扶措施落實到位。
近日,貴州省婦聯派駐榕江縣豐登村第一書記周茜深入村民家中走訪,對脫貧戶朱法良的情況尤為關注。不久前,朱法良家廚房地面出現裂痕,影響安全,為此周茜積極爭取省婦聯資金支持,對其進行硬化修復;此外,她還協調省婦聯“愛心媽媽”組織,與朱法良正在讀小學的孫子開展結對幫扶。
“小周就像我的孩子一樣關心我,時不時就來家里看看,‘愛心媽媽’還會定期給我孫子買文具、衣服,2024年夏天全程陪著他參加夏令營,真是感謝……”
在防返貧監測工作中,周茜對標“八必訪”要求,吃透每個農戶的實際困難,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及時啟動識別程序,做到“應納盡納”;對已納入監測戶范圍的農戶,堅持每月兩次入戶核查基本情況,并通過收支計算、實地查驗等方式,第一時間評價其幫扶措施成效。
有多年駐村工作經驗的何孝友則另有心得:“除了要當好精準識別‘偵察員’,還要當好政策宣傳員,讓村民們不僅富口袋還要富腦袋。”何孝友說,他所在的安順市經開區和興村,曾是貴州省一類貧困村,受傳統觀念影響,村民們在婚喪嫁娶中的盲目攀比現象較為嚴重。
“有事就要大辦酒席,根本攢不下錢,這種思想,就是村子發展的攔路虎。”何孝友說。
為此,何孝友帶領村“兩委”干部以整治濫辦酒席為切入點,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通過小喇叭、電子顯示屏、院壩會的形式宣傳濫辦酒席的危害。此外,他還編寫了《整治濫辦酒席風百姓生活更輕松》等通俗易懂的快板詞,帶領村民們共同傳唱。
“過去酒席實在多,吃酒吃成馬蜂窩。一年吃酒一兩萬,全家收入都完蛋……”押韻的唱詞、直白的語言讓村民很有共鳴。一條新的村規民約也確定下來:“孩子考上大學只要不辦升學宴,就能領獎。”和興村村民楊會剛說,去年他家孩子考上大學,村集體獎勵2000元,不辦酒席也高興。
何孝友還將扶貧政策編成快板詞,把政策宣傳作為開展防返貧監測工作的有力抓手,堅持“線上+線下”的宣傳模式廣泛宣傳“一鍵報貧”、雨露計劃等各項惠民政策。“防返貧工作不能盲目推進,只有講方法會引導,用真心下大力,才能真正得到群眾認可。”何孝友說。(記者高晴 孫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