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河北省邢臺市的廣宗縣,歷史上曾是黃河故道。百里沙帶橫亙全縣,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水平低,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屬于全國重點扶貧縣。早在1991年,著名社會活動家、時任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把廣宗縣定為民盟中央的扶貧聯系點,從此拉開了民盟幫扶廣宗的序幕。
2017年6月,民盟中央機關的黨員干部張紅全來到葫蘆鄉伏城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他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理念,以“群眾的事都是大事”為工作切口,不僅扶貧,還扶醫、扶教,扶志、扶智,立足長遠、履職盡責,群眾知曉度和認可度都很高。2018年,張紅全被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評為河北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駐村期滿后,因工作需要,張紅全繼續延期駐村一年。同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張紅全慰問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家庭
開展教育扶貧
來到村里,張紅全以最快速度轉變角色、完成“蛻變”。駐村后,他挨家挨戶串門走訪,經常在田間地頭轉,和老百姓聊,村民有什么困難和需求,他都會記下來,想辦法解決,很快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一堂課兩位老師教學,名師做遠程直播,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現場教師則擔當主講教師助手,及時回答學生疑問及拓展。在廣宗縣第一中學的“雙師課堂”上,同學們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扶貧先扶智,只有教育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張紅全深知教育的貧乏所帶來的影響,他主動對接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引進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進行幫扶,在廣宗縣第一中學投建“雙師課堂”,讓學生不出教室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
駐村后,張紅全積極聯系有關方面,為葫蘆鄉中學提供“名師工作室”支持,建立了民盟“燭光行動”廣宗縣葫蘆中學實踐基地,不斷組織特高級教師開展“送課下鄉”。在這樣的幫扶下,廣宗各中學尤其是廣宗縣第一中學在2018年高考中,本科升學率由2017年的11%上升到53.4%,創建校以來最好紀錄。
葫蘆鄉中學一名七年級學生的父母患有精神殘疾,爺爺患有腦溢血,家中姐弟四人均年幼,家庭重擔落在年已七旬的奶奶身上。得知這個情況后,張紅全積極伸出援助之手,不但帶頭捐款,還在精神上對孩子加以鼓勵,幫助其重新樹立起考上大學的信心、回報社會的信念。
“科技小院”落戶
2018年10月,民盟中央社會服務實踐基地“科技小院”落戶廣宗。張紅全介紹,“科技小院”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民盟盟員張福鎖創建,不但解決了小農戶增產增收問題,還幫助培訓農民、培養農村科技人才。通過科技的推廣帶動作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經過一番實地調研,張紅全走出了企業扶貧的路子,他積極謀劃招商引資,主動對接企業,引進一家企業與縣農業園區達成合作,大力發展紅薯、花生、葡萄、蔬菜、水果等有機農產品,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優質有機食物。
此外,張紅全還與中科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對接,共同搭建線上合作平臺。主動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從事土壤改良的首席科學家胡樹文教授到廣宗,參與沙質土壤改善和水肥一體化治理,為廣宗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脈會診。
張紅全聯系到村義診的盟員醫療專家共同去慰問貧困群眾
改善農村醫療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針對廣宗醫療衛生事業起步晚、水平低、人才少等難題,張紅全有針對性地找到中國醫科院人口健康大數據平臺來廣宗做了農村三級醫療調研。2017年秋天,他組織協調一批醫療專家來村里開展義診,并免費提供緊缺和常用藥品。義診同時,專家們還“深挖一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找到了廣宗當地一些典型病的病根。
為解決“授之以漁”的問題,借力“善醫行”村醫培訓項目資助,在全國募集了100多名參加過培訓的村醫擔任一對一助教,用一周時間封閉式培訓了88名村醫,為改善廣宗縣農村醫療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落實惠民實事
張紅全曾做過派出機關黨組織副書記,對黨務工作很熟悉。他團結村兩委班子,做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感情同步、事業同干。
伏城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張紅全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爭取產業建設和發展項目基金,為村里整修村民活動場所;爭取派出機關支持,為村內道路安裝路燈;鄉村文化建設是短板,他協調出版社捐助書籍2000余冊,聯系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秘書長來村調研,擬建立藝術家采風地。
為了樹立地方標志性產品的良好形象,他聯系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為廣宗葡萄等初級農產品做公益廣告。他還積極推薦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推廣廣宗小米等特產,協調派出單位進行采購,支持消費扶貧。
經民盟中央的幫扶和全縣的共同努力,2018年廣宗的貧困發生率由1.56%降為0.82%,貧困村占比由20.19%降為零,2018年已經通過省級脫貧摘帽驗收。
面對榮譽,張紅全心存謙卑,砥礪前行?!跋乱徊?,我們會繼續發揮民盟中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資源豐富的優勢,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辦實事,推動廣宗經濟社會發展,讓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睆埣t全表示。
供圖 李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