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底的一天,毒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金黃的麥子已經成熟陸續在收割。
一大早,貧困戶賀文超就鉆進他的香菇大棚,為新上架的菌棒注水增肥。聽到村支書張軍在棚口的喊聲,他撂下手中的活走出棚,大家這才看清楚他渾身泥水、滿臉汗污。
“過完年收成咋樣?”村支書張軍問他。
“前段時間疫情影響,咱村里招呼找銷路,也掙些錢,不多。這剛上的4萬多袋,到10月份出菇,我估摸著能賣個好價錢。”賀文超面帶微笑,話語中包含十足的信心。
“噫!一天到晚忙不停,你兩人干勁真是大。”這時,也在棚里干活的妻子周建梅走過來,張軍用稱贊的目光看著她。
“想往好處去,不管啥時候,人就得向前干。只要村里繼續支持,我琢磨著下半年再上幾個棚,多招些村民,讓鄉親們也跟著致富。”
“支持!咋不支持!有你們這干勁,種植、養殖村里全力支持。”張軍被賀文超那股迎難而上的強大干勁深深感染。
賀文超的家在社旗縣唐莊鄉官營村,一家五口人,2014年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個個頭不算高、看起來有些瘦弱的普通農民,但在戰貧上具有一種頑強的拼搏精神。
大家說,為了家庭的幸福,賀文超沒少闖、沒少吃苦。
賀文超說,年紀輕輕的頭上扣頂貧困戶的帽子,心里怪不是滋味,得想個辦法給它摘扔掉。2017年秋,他結束漂泊的務工生活,橫下一條心著手在家發展香菇種植。這就是賀文超脫貧戰斗歷程的起點。
從此以后,賀文超把香菇種植看作致富的抓手,他準備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萬萬沒想到,繁重的勞動、辛苦的管護、大棚被風摧毀的痛苦、催還貸款的焦灼、頭年沒賺到錢的絕望、天天心弦緊繃的無奈……差點壓垮了他。為了實現這個美好的夢想,竟會遭遇那么多苦難,經歷那么多奮斗的坎坷。
但他抗住了各種風險的考驗,漸漸站穩了腳跟,香菇種植獲得了初步成功。從開始的四五棚,發展到如今的近二十棚,并注冊成立了文超香菇家庭農場。
這幾年,賀文超走過了一條光明而又布滿著荊棘的道路。在這條他自己親手鋪砌的致富路上,仿佛也讓他的意志愈挫愈勇,戰貧斗窮的干勁不斷增大。
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官營村的一些貧困戶卻讓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發了愁。逐戶走訪摸排后發現,官營村當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一些貧困戶意志消沉,缺乏干勁。他們沒有脫貧的愿望,致富動力不足,甚至連家里的衛生都懶得打掃。
扶貧先扶志。官營村的干部認識到,要想實現整體脫貧,一定要先把這些貧困戶的志氣“扶”起來,把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
朝著這樣的目標,村里開起了每月一次的“志智雙扶”講評會。貧困群眾現身說法,講自己的脫貧故事,講家庭變化,講勞動情況,講掙了多少錢。讓人們對照身邊的榜樣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并現場打分兌換積分卡,積分卡用來兌換物品,以此激發他們的干勁。
講評會開過幾次后,貧困戶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排名靠后的貧困戶,臉上掛不住了。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不能啥也不干,得想個法子掙錢。一直是窮樣子,外人笑話。”幾輪評比下來,貧困戶紛紛拾起了干勁,鼓足了精神頭要脫貧致富。
有了想法、有了干勁,可是他們缺乏啟動資金。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聽說后,決定幫他們一把。于是,給他們申請扶貧貸款、產業獎補。
就這樣,賀文超發展起了香菇種植、喬金斗發展起了肉牛養殖、周曉麗發展起了鴿子養殖、孫增旗發展起了肉羊養殖……致富的產業,如星星之火,不斷被貧困群眾點燃。他們辛苦著、奮斗著、夢想著,但也快樂著。
看著越來越多同村的貧困戶腰包鼓了起來,摘下了貧困帽子,一邊觀望的其他貧困戶一個個也躍躍欲試,滾雪球一樣,鄉親們沖天的干勁越來越足。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征程中,我們村要永遠保持這種迎難而上的奮斗狀態,拿出釘子精神把再困難的事情辦成,讓致富奔小康的干勁更足更強。”駐村第一書記李崇說。
鉚足干勁,早致富,早脫貧。如今,官營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5萬元,村里的閑散人員越來越少了、村里的小洋樓和小轎車倒是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