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樺南縣地處長白山余脈完達山山麓,是農業大縣,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近年來,樺南縣以黨建為引領,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鮮明導向,聚焦組織引領、隊伍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務實管用舉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了樺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董麗娟。
記者:村級黨組織是黨在基層執政的戰斗堡壘,處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最前沿。在建強堡壘方面,樺南縣做了哪些探索?
董麗娟:為把堡壘筑牢在鄉村振興最前沿,我們探索縣鄉聯動齊抓共管,全面開展“縣鄉共管·奪旗爭星”活動,采取日常了解掌握、雙級民主測評、工作實績考核等方式,劃定五面紅旗村17個,三面紅旗及以上村占比67.7%。同時開展村社黨建聯建。組織鄉鎮與社區建立黨建聯建工作機制,厘清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對接形成聯建項目清單6個方面18項,促進村、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有力有序推動村社從“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
針對如何夯實基礎減負增效,我們編制鄉鎮、村級減負工作事項清單,把負擔“減”下去,把質效“提”起來。比如,將規范村級辦公場所掛牌作為推進基層減負重要抓手,組織鄉鎮開展村社牌匾清理,摘除不合規標識牌、站牌、宣傳牌545塊。
記者:農村基層隊伍建設是實現組織振興的關鍵環節,這方面你們是怎么做的?
董麗娟:鄉鎮黨委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龍頭”,我們強化“龍頭”作用,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139人,選派24名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掛職鍛煉,引入農業、法律等專業人才24名。堅持重基層、重實干、重實效,建立干部表現情況定期報告制度,結合推動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及時調整不適宜、不勝任、不盡職的干部。
村級黨組織書記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為提升“頭雁”能力,我們探索實施學歷、能力“雙提升工程”,分批分類開展“走出去”進修實訓3次、“留下來”兜底培訓12次,整體提升村書記能力素質。落實“導師+項目”幫帶機制,采取帶進項目學、帶入實地教等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方式,推動年輕書記快速上手、適應環境。搭建“研討+交流”共促平臺,舉辦“書記開講啦”“頭雁論壇”等學習活動32場次,通過邊學邊議、邊思邊悟,促進互學互鑒、共同提高。
此外,我們還用好駐村干部這一“紐帶”。派強駐村幫扶隊伍,如期完成94支駐村工作隊及12名駐村第一書記輪換工作,撤回原軟弱渙散黨組織駐村第一書記3人;實行“雙考核、雙問責”工作機制,推動派出單位與幫扶村責任捆綁,落實村級產業、基礎設施等項目45個,鄉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記者: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樺南縣有什么特色做法?
董麗娟:我們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強村富民的主要抓手,深入實施“產業興村”行動,連續3年開展鄉村振興“競技比武”活動,累計選取46個作用發揮好、產業項目發展好、美麗鄉村建設好、鄉風文明推進好的村級黨組織“登臺比拼”,以打擂的方式比謀劃、比措施、比力度、比創新、比成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產業路越走路越寬。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同比增長11.4%。
持續發揮村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作用,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發展方向,引導村集體發展紫蘇、藍靛果、沙棘、元蘑等特色產業項目69個,帶動村集體和群眾持續增收。如,樺南鎮雙合村黨支部領辦“樺南縣富河韭菜專業種植合作社”,圍繞做活“有機蔬菜增收”文章,打造特色經濟韭菜專業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種植戶+集體經濟”的運營模式,建設越冬韭菜大棚119棟,帶動200余人務工,人均增收6000余元,用“菜籃子”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