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東村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大圍山鎮,共有36個村民小組,680戶2435位居民,其中黨員118人。以發展水果、旅游為特色產業,是大圍山水果發源地,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村域內有湖南省蘇維埃政府(錦綬堂)、中共湘鄂贛省委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楚東山大屋)、馬鞍山戰壕等紅色景點,是集旅游觀光、采果、民宿、農家樂一體化的全域旅游特色村。自2020年12月被中組部列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以來,楚東村緊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的建設主線,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以建強村級黨組織為抓手,聚焦“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紅色文化、文旅融合、人居環境、社會治理”六大重點,扎實推進“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工作。
抓黨建引領,增強基層堡壘“戰斗力”
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長遠之計。一是扛牢黨建責任。以“基層堡壘提質年”為契機,認真落實“黨建聚合力”工程和基層黨建“書記工程”,深入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六大重點行動,全面凝聚鄉村振興強勁合力。二是筑牢支部建設。以村黨總支部建設為核心,進一步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扎實開展“導師幫帶制”工作,大力培養儲備后備力量,持續鞏固夯實“支部五化建設”成果。聚焦支部建設薄弱環節,突出抓規范、抓培訓、抓管理,定期組織支村兩委赴其他紅色村莊建設現場觀摩,鍛造過硬班子。三是把牢黨員隊伍。扎實開展“領頭雁”工程,切實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深入開展黨群連心“五個到戶”工作,將680戶居民劃分為43個微網格,構建起“網格管理、精細到戶、就近服務”治理格局。深化黨建帶團建婦建,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積極開展文明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全面加強對村級事務、便民服務和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的統籌領導,努力把村黨總支部建設成為深受村民信賴、擁護的堅強堡壘。
抓紅色文章,增強文旅融合“黏性力”
堅持以紅色革命精神為核心,創新推出文物保護“點長制”,不斷強化對錦綬堂、楚東山大屋等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傳承。一是高起點規劃。成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領導工作小組,定期研究楚東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相關事項,以農村“五治”和美麗屋場建設為抓手,明確打造“紅色觀光+素質拓展+研學教育”的紅色教育基地的發展方向,努力將楚東村打造兼具紅色底蘊、歷史記憶、鄉土風味的紅色美麗村莊。二是高標準建設。按照“村莊即景區”的建設思路,認真落實“河長制”“林長制”“路長制”巡查工作,深入推進無害化廁所改造和垃圾分類減量雙100%工程。扎實開展紅色美麗村莊莊建設工作,打造巷子灘、楚東山美麗屋場,擦亮美麗村莊底色,先后完成村主干道路綠化美化亮化改造、大溪河河道治理和沿岸風光帶建設等工作;對錦綬堂、楚東山大屋周邊的停車場、旅游廁所、景區道路等旅游配套設施進行全面提質,積極爭取文物部門支持,完成錦綬堂的彩繪保護修復和主題布展工作。2022年12月,大圍山鎮錦綬堂景區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三是高站位探索。將楚東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與黨組織建設、產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治理等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打造紅色引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全面推行“黨建+”模式,將黨建引領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依托“黨員微網格+五個到戶”工作,構建起“村黨總支—下轄黨支部—微網格長—居民”的四級聯動治理體系,探索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和諧善治理的有效路徑。
抓特色產業,提升鄉村振興“源動力”
堅持把強產業、活資源、突優勢作為“紅色美麗村莊”的重要抓手,讓建設發展的紅利惠及村莊每一戶、每一民。一是組織驅動。以大圍山水果聯合社和湘東水果黨支部為依托,全面深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支部建在產業上。注重發揮40余名產業發展型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定期組織黨員致富帶頭人開展品牌推廣、農技指導等服務。二是資源互動。充分挖掘村級資源稟賦,整合綠色生態、紅色景區、特色文化等現有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家庭民宿、特色餐飲等旅游配套產業,培育探索重走紅軍路、品嘗紅軍飯、瞻仰革命遺址等新型體驗業態,形成了“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健身”的四季旅游格局,努力用特色吸引游客留下來、住下來,推動紅綠文農旅全面融合,形成“村級有產業、家家有特色,戶戶有收入”的發展態勢。三是產業聯動。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依托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龍頭帶動優勢,扎實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由村黨總支部牽頭,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深入挖掘鄉村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產業,打造100余畝水果文化體驗基地,探索開發“賞花攝影”“果樹認領”“水果課堂”等服務新模式,豐富“水果+旅游”產業形態。下一步,楚東村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紅色力量,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繪就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