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剛和海頭鎮電商協會的人談了公益直播, 這兩天還要去見幾個‘網紅’。”即將在老家江蘇連云港結婚的王海洋心里依然掛念著拉薩的扶貧產品銷售。從西藏拉薩回到連云港贛榆區海頭鎮后,他依然為幫扶西藏而奔忙。
他的心,在高原,在村莊,在酥油茶中。從士兵到脫貧攻堅基層一線干部,“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王海洋兩度入藏,13年奮斗青春,堅守初心不變。
王海洋(左四)與脫貧戶兒童在一起。
走進西藏義無反顧
2009年,在校園看到征兵海報,剛入學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3個月的王海洋毫不猶豫報了名,成了一名武警戰士。穿上軍裝,才知道軍人意味著什么。王海洋全身心投入到火熱的訓練中,積極參加各項比賽,還利用美術特長,承包了新訓期間的連隊板報。2011年,作為連隊尖子兵,王海洋被派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執行任務。
第一次踏入高原的他,走幾步就喘得厲害,流鼻血也成了家常便飯。由于天天巡邏,他臉上大面積曬傷,一沾水就火辣辣地疼。最緊張的時候,他白天在路邊吃幾口飯充饑,晚上就睡在卡車上。2011年4月,在一次重大行動中,王海洋圓滿完成任務并火線榮立三等功。
退役后,王海洋在江蘇海洋大學繼續學業。他以軍人的自律嚴格要求自己,用兩年時間讀完4年功課。2016年,大學畢業前,他已有兩個很好的去向,一個是去當大學生村官,一個是去無錫一家知名傳媒公司工作。但是當江蘇高校開展進藏大學生專招工作時,王海洋又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進藏后,王海洋被分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尼木縣吞巴鎮。擺在面前的是高反嚴重、條件艱苦、語言不通。仗著在高原待過,王海洋沒把高反當回事兒。誰知,下車沒一會兒他就癱倒在地,幾天沒能下床。鄉鎮宿舍墻是黑的,屋頂是塑料板,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咬牙堅持,沒訴過一聲苦。想家了,就把裝著家鄉海邊沙子的小桶拿出來,摟在懷里睡。
身體不適沒能把他擊倒,村民的質疑卻讓他心里一緊:“小孩干干凈凈,一看就不是干事的。”他迅速調整心態,聽不懂藏語,他就買來小零食,請村里孩子幫忙翻譯。當地人愛喝茶,他就穿梭在各個茶館,主動和大家搭話。看到村民填表有困難,他就手把手教。
吞巴鎮有3個村,吞達村、吞普村、根培村,最遠的定居點,離鎮上有50公里。他經常與藏族干部一起一戶一戶走訪村民。慢慢地,他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村民喊著“海洋”“海洋”,拉著他的手,把他領進家里喝茶。茶是酥油茶、甜茶,一開始他喝不習慣。有時茶碗上還有黑黑的手印,但他也不擦。別人加多少茶,他就喝多少,從不拒絕。在他看來,一杯杯酥油茶,都成了他永生不忘的甘泉。“我是黨的干部,喝的是真感情。”
奮斗青春情牽高原
融入村民只是第一步。王海洋覺得,雁過留痕,讓青春的記憶留在高原,必須為村民多做事、做實事。
當時,吞巴鎮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世居村民難離故土,再苦再窮也不愿搬。僵持中,王海洋配合鄉村干部從孩子教育、人身安全入手,挨家挨戶勸。村民態度松動后,他又帶村民去搬遷小區參觀,用新房和良好的配套去打動人心。“按照縣里政策,你們可以嘗試先去住新房子,老屋暫時不拆。”王海洋向他們介紹搬遷政策。就這樣,30多戶困難群眾陸續搬了出來,且沒有一戶再搬回老屋。
為將扶貧政策落到實處,王海洋與基層干部們走遍吞巴鎮所有村組,入戶300多次,整理戶檔資料2萬多頁,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長時間坐著工作,王海洋的臀部都出現了囊腫,由于工作實在太多,他拖了半個多月,最后發展到無法走、無法坐,他才請假去做手術。在他的全力參與下,吞巴鎮成了全縣脫貧工作排頭兵,2018年全縣順利脫貧摘帽。
鞏固脫貧成果,不能光靠“輸血”,必須發展產業。2019年,王海洋因為表現優異被縣委組織部抽調至尼木縣凈土公司,負責全縣農產品產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蔬菜產業發展缺技術人員,他就與干部一起學,并請來山東等地蔬菜專家手把手教技術,回來帶著村民種。在王海洋等基層干部的努力下,尼木縣發展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項目,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蔬菜瓜果口感好、抗病力強,一進入市場就深受青睞。
王海洋認為,尼木縣農產品有特色、質量好,但是包裝華而不實且沒有吸引力,他利用自己所學專長,全程參與藜麥、雪菊的包裝設計,最終使包裝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外觀精美。但溫室大棚建在荒山上,村民覺得有風險,不愿干。王海洋就與基層干部一起耐心介紹產業發展政策,遇到雨雪、大風破壞大棚,王海洋總是第一時間與基層干部一起組織工人上山搶修,用心呵護著群眾增收的希望。
好產品有了,還得賣出去。每年蔬果上市后,在菜場、在食堂、在外省的展銷現場,都能看到王海洋四處奔波的身影。這兩年,他協助將蔬菜打入拉薩最大的連鎖超市,參與主持農產品帶貨直播,最多的一場直播賣了33萬元的貨。
與愛同行發掘藏香
“他是一個有執念的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王海洋的女朋友魏娜說,王海洋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吞巴鎮500多戶農戶中,有一半從事藏香生產,吞巴鎮就把藏香產業列為支柱產業加以推進。愛思考的王海洋調研了藏香產業,發現該產業存在瓶頸。比如,原材料品質得不到保障,農戶文化水平低,市場規模小,設計包裝過于簡單,傳統的手工制作面臨危機,打價格戰引起內卷,等等。“藏香是國家級非遺,過去使用牛角來擠,很慢很傳統,現在一些農戶用機器生產,就像做面條,一把一把出來,快是快了,但失去了文化底蘊,更擔心有一天手工技藝失傳。”他擔憂地說。
王海洋打上了女朋友魏娜的主意。2018年,拗不過王海洋苦口婆心的勸說,魏娜放棄了內地的工作,進藏創業,隨王海洋在吞巴鎮定居,并租下吞普村扶貧商品房經營藏香藥材。“他實在說不動了,最后只說,我對吞巴有感情啊,你支持支持我。我心一軟就答應了。”魏娜笑著說,“名義上是兩人團聚,實際上還是拉我一起做幫扶。”
魏娜多方尋找最正宗的藏香藥材,以最低價格銷售給吞巴鎮的藏香制作戶,并幫助吞巴鎮扶貧藏香廠升級了產品包裝。藏香制作戶扎西頓珠說,吞巴農戶告別了昂貴卻又劣質的藏香原材料,為保證藏香品質邁出了第一步。魏娜將王海洋的建檔立卡結對戶達珍吸納到該店鋪工作,每年達珍增收2萬多元。
王海洋覺得,有時一碗水很難端平,這是他遇到的最痛苦的事。200多制香戶,個個想加入魏娜的銷售便車。但魏娜只能選品質上乘、帶富能力強的幾家制香農戶,并且都是堅持手工制作的。
“暫時幫不到他們,但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能幫助更多農戶。”王海洋說,也希望能喚起更多農戶打出品牌。疫情期間,他倆又遇到新問題:快遞跟不上,又貴又慢。王海洋設法在拉薩開了快遞點,將藏香快遞的時間和費用大幅降低。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第二次進藏6年,在王海洋的帶動下,自己的母校江蘇海洋大學先后有13名學弟學妹扎根西藏、建設西藏。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正相聚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無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