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網主管道已鋪設完畢,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也快馬趕上,糧食倉儲物流中心一期投用見效……這段日子以來,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東壩街道下壩村的村民喜上眉梢,大伙心頭牽掛的愁事、急事,一件件有了回應。不少村民感嘆:“村子見天變好,村里和諧氛圍也越來越濃。”
下壩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南京市委主要領導曾多次以“四不兩直”方式來村調研指導,激發鎮村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動力。街道學透活用“仙林經驗”的理念思路,以薄弱村為突破口“解剖麻雀”,在實踐中總結出適用于東壩的好經驗好做法,系統全面提升街道基層治理有力要素,書寫新時代東壩鄉村幸福民生故事。
“一家親”辦好“大家事”
近年來,東壩街道大力建設美麗鄉村,下壩村也著力改善村容村貌,由于建設較早,王家、橋東、橋西等3個自然村的污水管網已有老化破損情況,成了村內薄弱片區。眼見其他自然村獲得了各類“美麗”榮譽,村民們急上心頭。
開展項目工程,必然牽扯到“拆”和“建”。聽說鋪設污水管道要挖掉自己鋪的石子路,村民王師傅坐不住了。村干部史文慧主動上門當起“說客”,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因為屋前道路很窄,他就主動鋪寬了些,現在要挖掉,自然舍不得。”史文慧當起王師傅的“傾聽者”,也展示出建好后的道路效果。凳子越焐越熱,心結慢慢消融。
部分村民不理解、有怨言,往往會影響項目進度和質量。下壩村把村民意見擺在首位,村干部全體出動上門走動,邀請村民共同參與、一起商討“自家的事”。68歲的老黨員王普美因身體不便不能出門,村黨支部黨員經常上門交流情況,尋求意見和支持。
學“仙林經驗”,凝聚資源力量共赴基層治理很重要。求得“一家親”,辦好“大家事”,村“兩委”在架起“連心橋”的同時,退休黨員也在凝心聚力,發光發熱。
“我家自搭的棚戶廚房擋住了施工路線,我愿意配合拆除。”在村民會上,已退休的老村支書王新建帶頭表態。當天,他便拆除到位。作為“黨員中心戶”,王新建的做法讓眾多黨員、村民豎起大拇指,紛紛配合村里的項目建設。
村“兩委”干部、黨員、村民在一次次溝通交流中增進“親密度”,項目建設也一步步調快“時間表”。共建共治共享,東壩街道探索推出“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再次豐富凝聚多方力量,為各村(社區)作后盾、強動力。
“走訪路”敲開“致富門”
谷穗垂頭,顆粒歸倉。眼下,東壩街道數萬畝水稻迎來收獲季。往年一車車運往外地進行倉儲的稻谷,今年不少“留在了家鄉”。
“下壩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用,倉容可達5000噸,隨時為周邊種糧大戶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糧食倉儲服務。”下壩村黨總支書記姚小紅告訴記者,這是街道和下壩村規劃建設的重要便民和經濟項目。做成這件大事,是“走”出來的結果。
為什么建?東壩街道是高淳重要的糧食產區,糧食種植面積約6.8萬畝,每年糧食產量約3.3萬噸,但卻沒有糧食倉儲配套設施。對照“仙林經驗”,沉在一線看問題、尋解法,真實需求浮上來:不少企業和種植大戶在當地種植、加工,卻只能在外倉儲,綜合來看每噸糧食每年要多花費至少60元成本。
怎么去建?街道領導和村“兩委”干部在多次走訪中,摸清了在下壩村周邊地區有超過3萬噸的倉儲需求。村里廢棄多年的原秸稈加工廠,通過“考核”順利盤活成為建設用址。一期項目現已建成投用,二期項目前期工作也準備就緒,計劃12月開工建設。
“一線工作法是‘仙林經驗’的精髓所在。下沉一線,才能獲得最新鮮的一手信息資料,聚焦問題關鍵,尋找到最接地氣的解決方案。”東壩街道堅持引導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學好“仙林經驗”,推動從村(社區)到街道的全域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街道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一環。
作為高淳目前規模最大的大米加工企業和糧食烘干中心,江蘇倩寶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享受到倉儲物流中心的利好。按該公司總經理胡新華的說法,這是一個有利于農業企業降本、種植大戶致富、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好項目。
農村發展,根基在產業。下壩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糧食種植、倉儲、加工、物流等關鍵環節,推動產業鏈健康發展。更讓胡新華驚喜的是,該項目可保障糧食長期不生蟲不變質,同時配備智能化測溫感知系統,比起普通糧庫,能減少糧食損耗2%以上。
“好經驗”激活“一池水”
“在一個個具體項目和一次次生動實踐里,村‘兩委’逐漸找到基層治理的更多心得、經驗,尤其是村里的年輕黨員干部,逐漸成長為挑大梁的堅強后備力量。”姚小紅說,村里的婦女在調憂解紛時,經常會帶著本子做記錄,哪些細節效果較好,哪些地方遇到新情況,后續有何心得感悟,都會一一記錄。
學習“仙林經驗”,下壩村逐漸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寶貴經驗。如今,史文慧每天都在污水治理設施改善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現場待到6小時以上。“要讓村民找得到人,看得見事。”史文慧說,很多時候村民沒有大問題,能及時找到黨員干部傾訴,不少矛盾都會迅速消解。
學仙林、見行動、優治理,東壩街道掀起了濃厚的實踐風潮,包括下壩村在內的各村(社區)紛紛借鑒“仙林經驗”的優秀理念思路,開展結合當地實際的經驗探索。
記者看到,下壩村黨總支在街道率先推出的人居環境積分考核機制,順利引導村民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轉變。環境評審小組每月不定期考核評審,根據積分高低,以米、油等實物作為獎勵兌現,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提高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從“揣著袖子看著干”到“擼起袖子自愿干”,村民們形成了互相監督、有空就干的治理模式。
在和睦澗村,該村黨總支與江蘇省盱眙縣天泉湖鎮陡山村黨支部友好協商,通過共建活動平臺、分享區域資源、交流工作經驗,以期實現雙方黨建融合發展和強村富民目標。
學深學透、重點突破,同心同向、共治共享,一項項實踐滋養,東壩街道基層治理實現多點開花,激活“一池春水”。“推進基層治理,實施民生項目,不是為了做事而強行推進,更不能想當然拍腦袋。”全街道上下目標一致,正如感受最直觀的百姓所看見的那樣,做好做實一個項目,系統提升解決多個事項,這是“仙林經驗”在東壩街道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