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天,迎著蒙蒙細雨,我們在自治區派駐奈曼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聯絡員、市政協專職常委凌霽的引領下,走進奈曼旗西北部巴嘎波日和沙地。在占地800多畝的蒙古風情園,凌霽指著迎面而來的小伙子說:“這就是你們要找的人。”
馬斯日古冷,大沁他拉鎮吉格斯臺嘎查牧民,1.75米的個頭,一個寡言少語、憨厚老實的蒙古族小伙子。通過采訪了解,才知他小小年紀就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只為賺錢給父母蓋新房;雖書讀得不多,但頭腦靈活的他多技能加身,被工友們稱為“全能型智慧人”,并在打拼出一番事業后,自掏腰包回鄉創業,帶領眾鄉親共同致富。
小小年紀離開家鄉謀致富的人
1997年5月下旬的一天,治安鎮希恩尼根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孩子看上去不過十四、五歲的樣子,瘦小單薄的身材,看一眼就讓人心疼。孩子見了希恩尼根就纏著他說要去打工。在大連工地干泥瓦工的希恩尼根因為親戚家在吉格斯臺嘎查,曾經見過男孩兒一面,但對他一無所知。小小年紀出了遠門想家待不住怎么辦?瘦弱的樣子干不了重活兒怎么辦?諸多不信任占滿了他的腦海,讓他無法做出決定。但接下來三天的事卻讓他改變了主意。原來,男孩兒不僅沒表現出一絲想家念家的“慫樣”,砌墻的手藝還很地道。第四天,希恩尼根便領著男孩踏上了南下大連的火車。這一年,16歲的馬斯日古冷終于圓了外出打工的夢想。
給父母蓋新房的年齡最小的人
聊起他輟學打工的初衷,馬斯日古冷毫無隱瞞地說:“家里房子長年失修,遮風擋雨都是奢望,其實我就是想給家里蓋個新房。”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四兄妹中排行老大的他就這樣早早地扛起了幫助父母撐起家的重任。1998年,攢下幾千塊錢的他如愿以償地給家里蓋了四間土坯房。
額吉想起當年的事喜憂參半,“老大當年臘月回家就帶回來2800元錢,第二年又前后寄來2000多元錢,住上新房我們一家比過年都開心,但想想我懂事的孩子,到現在我都心疼,兒是母親心頭肉啊,誰人不疼自己的孩子?!”額吉說著說著抹起了眼淚,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一學就會的全能型智慧人
馬斯日古冷是個聰敏內秀的人。雖說初中都沒畢業就走上了社會,但他敢想敢干、吃苦耐勞、勤奮好學。他在錦州一建的一個工地從泥瓦工做起,第二年便拉起了自己的十幾人隊伍,敲地工、電焊工、鋼筋水泥混凝土預算、畫圖紙做雕塑……他掌握了建筑工程一系列活計,他的施工隊伍也不斷壯大,他承接的工程遍及全國各地——呼和浩特煉油廠擴建工程、南京海底世界建設工程、煙臺市海陽市碧桂園十里金灘建設工程、哈爾濱市遠創樾府小區建設工程……他的足跡走遍大江南北,他的建筑隊伍擴大到400多人,其中老鄉就占了100余人。工人們跟著他學到了技能,也提高了收入。跟他外出務工的吉格斯臺青年奧日格樂豎起大拇指夸個不停:“馬老板那絕對是個全能型智慧人,什么東西一看便會,什么工種一干便熟。在他帶領下我們嘎查及周邊村屯的100多號人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自掏腰包創業帶富鄉鄰的“怪柳”人
20多年的奮斗、拼搏,使馬斯日古冷成長為一個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時代牧民。他學到了技能、積累了經驗,也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他始終忘不了那片生他養他卻貧瘠的土地、放不下那里還不富裕的父老鄉親。他決心在吉格斯臺這塊沙地里,以新時代新牧民的氣魄創辦一番新事業,引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奔小康。
2015年,他回到家鄉注冊創建了斯日古冷養殖專業合作社,先后建了3400平方米標準棚舍,養起了100多頭西門塔爾牛。2017年,他再次返鄉,依托寶古圖沙漠旅游區建起了集餐飲、休閑、氧吧、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蒙古風情園,該項目今年6月中旬全部竣工。為了讓更需要國家幫扶的人們得到政策扶持,他先后投資1500余萬元,從未向國家申請過一分錢扶持資金。
談起以后的規劃,馬斯日古冷說:“目前風情園建設用人60多人,人均日收入150元。等風情園開業我們這兒至少還要增加50多名勞動力就業,讓附近的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并結束本地留守老人、兒童的孤獨與無奈。以‘養牛+加工+冷凍+銷售’模式把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成為‘合作社+牧戶+銷售’的產業鏈,讓當地牧民不掏一分錢、不擔一點風險,而走上小康之路。”
奈曼旗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有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城市——古契丹龍庭龍化州,有迄今發現遼代最完整珍貴的陳國公主墓葬,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蒙古王府,有袞楚克郡王、占布拉·道爾吉、戈瓦、阿斯剛等歷史文化名人。如今,奈曼仍然人才輩出,傳承著民族氣節,為家鄉穩定脫貧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就像奈曼大地上隨處可見的怪柳,頑強扎根在貧瘠土地上,百折不撓地抵抗著風沙,忠貞不渝地守護著綠色。馬斯日古冷的擔當作為體現在愛國、愛家、愛父老鄉親之上。他的家國情懷就是一個硬核精神,這讓吾輩感其孝、嘆其為、敬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