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腳下,濃濃的生態文旅“氛圍感”
春季研學季的開啟讓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甲蘭板村,又熱鬧了起來。大青山腳下冒頭的綠意,撐開的一朵朵白色帳篷,孩子們的讀書聲、歡笑聲……一掃冬日的落寞,煥發出新春的活力。
甲蘭板村位于新城區大青山腳下,曾經破舊不堪、無人問津。無論是環境還是產業,沒一樣拿得出手,年輕人都向外謀生活去了。變化,從2021年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韓文君回村任職開始。
2021年,新城區的馬頭琴小鎮項目擇址甲蘭板,韓文君帶領村“兩委”班子配合做好動員、協調工作,項目順利落地。敕勒川禮物文創店、馬頭琴國際音樂廳、大地藝宿民宿,宛若明珠點綴其間。小鎮的建設帶動了村民增收,村子里的空閑房屋被租用作展館、商鋪、工坊、民宿等,村民僅房屋租賃收入就高達400多萬元。通過管網改造、鋪設路面、修繕房屋,甲蘭板村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越來越近。不少外出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過上了踏出家門就到上班崗位的生活。
可是,韓文君不滿足。“小鎮火起來后,會有更多人來到甲蘭板,得謀劃點事情,把流量轉換成富民的增量。”在多次外出考察中,甲蘭板村敲定了研學項目,韓文君點出了其中的道道:“這里靠近城區,環境優美,村里有閑置房屋可以利用,最主要的是,研學項目當時在新城區是個空白。”
甲蘭板村與一家運營公司合作,利用村內閑置院落打造了以國學、農耕、手工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研學體驗基地。自項目實施以來,已建成黨建展廳、陶藝館、國學堂、科技電子實踐廳、中醫文化展廳等多個研學場館。
雖然有專業公司運營,但是甲蘭板村村干部不當甩手掌柜。2022年6月,研學基地試運營期,人手不夠,韓文君帶著村干部既當保安又當老師。“其實我是一邊幫忙一邊觀察,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畢竟是當地吃螃蟹的第一村,韓文君對研學項目既自信又謹慎。經常是白天招待完“小客人”,晚上就緊急開會研討。“現在高年級和低年級混在一個國學教室上課不合適,因為孩子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建議還是分開來。”
就這樣,在一批又一批的接待中,參觀動線和課程設置不斷完善。韓文君又生出了更大的野心。現在只能接收一日研學的團體,如果想接待多日游的,甲蘭板村該如何應對?去年開始,韓文君常常與鎮、區對接,了解最新政策,爭取項目資金。不久,研學宿舍和農耕大棚兩個項目順利落地。2023年,基地一年接收研學超兩萬人次,帶來收益100多萬元。
甲蘭板研學基地項目分三期,由村集體出資,預計投入3500萬元。看著研學基地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原本不看好的村民,終于吃下了定心丸。很多村民像賀海燕一樣,從過去在城里打工變為在家門口為自己“打工”。
“現在我們正在為自治區級研學基地驗收做準備。”韓文君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他的腦海里正閃過一個個待優化的細節、一張更大的藍圖。馬頭琴小鎮的落地,研學基地的誕生,讓韓文君明白,村莊定位明確以后,必須發展多種業態,才能把蛋糕做大。
“全市啟動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后,如今的大青山前坡已經成為呼和浩特的后花園。”韓文君說。2023年,村黨總支引進暢游敕勒川營地項目,將20畝村民口中“種啥啥不行”的撂荒地變成集露營、燒烤、文藝演出、露天電影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營地。項目緊鄰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建設有50余個車位、4棟藝術屋、自行式房車10輛……能夠為團建、露營、短期出游等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遠近游客紛至沓來。“項目運營以來,本村和周邊的民宿、露營等關聯業態也在興起,產業氛圍更加濃厚。”韓文君很自豪。
本報記者 周妍 通訊員 田小冬 冀志江 杜佳璐
小朋友在甲蘭板村體驗農耕。 韓文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