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幾乎全新的小火爐,賣還是留,是“移民”老馬在大年初五這天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老馬名叫馬占德,67歲,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靈沙鄉勝利村的村民。自打2020年10月搬入新居后,老馬已丟棄、變賣了不少物件,其中就包括一個大火爐,現如今讓老馬陷入兩難選擇的小火爐,就是賣掉大火爐后添置的。“大爐子按廢鐵賣的,只有幾百元。”
“咱現在也算是‘移民’咧。搬到新村了,生活條件大變樣,那大爐子再也用不上了嘛。”談及為何賣大買小,老馬說,以前的老房子冬天漏風,陰冷得不行,大火爐都暖不熱屋子,現如今白墻青瓦的新居保溫好,屋里還有廁所,“再也不用大晚上折騰爐火了。”
勝利村村主任王金虎說,老馬能搬入新居,得益于近年來村里開展的大村莊建設。“為破解農村土地空置問題,我們將村里的‘空心組’整組退出,將有住房需求的退出戶全部安置到集中居住區。騰退出的土地除了復墾外,還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吸引了社會投資建設肉牛、肉羊養殖園區2個,蘆花雞養殖基地1個。”
老馬告訴記者,自己一大家子人分到的房子算上院落有近700平方米,連買房帶裝修只花了10多萬元,家里的田地租出去每年還能收入上萬元。“搬進來就壘個炕、安個窗簾什么的,和‘拎包入住’沒啥兩樣,本以為好日子就這樣了,誰能想到一年后還有好事。”
2021年10月,老馬家里通上了天然氣,這就是他口中的好事,也引發了今天的“煩惱”。老馬說:“安了天然氣,家里用上了天然氣做飯、取暖、洗澡。現在屋里根本不用穿外套。”
“不賣吧,以后可能都用不上了,放到倉庫里吃灰。賣吧,用了不長時間,怪可惜的。”老馬笑著傾訴“煩惱”,但沒有人能夠給出正確答案,房間里回蕩著老馬媳婦何小玲剁餃子餡的聲音。
“賣不賣都行,咱既不差錢,屋里也不缺地方。不過你放心,以后咱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王金虎說,勝利村是插花移民村,大村莊建設是當地為實現鄉村振興開展的重要舉措,除了接入天然氣外,幼兒園、幸福養老院、文化娛樂場所等基礎設施也正在建設完善。“我們要讓這里成為人民群眾的心安之處,讓他們留得住鄉愁。”
老馬最終決定,小火爐先不賣了。“等孫子大了,讓他看看,好知道過去生活是啥樣,讓孩子明白好日子是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