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核心。山東省鄒城市統計局駐嶧山鎮存里村工作組深切感悟到: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做支撐,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關鍵。通過工作實踐和深入思考,工作組總結出三項舉措,讓村莊發展跑出“加速度”。
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找準適合村莊發展的特色產業
從去年7月份駐村的第一天起,山東省鄒城市統計局駐村工作組就把“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工作組更明白,目標的實現需要切實有效的抓手,即如何依托村莊自身優勢找準產業振興的突破點,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牽動村莊全面發展。突破點只能在實踐中發現,駐村工作組通過對存里村的綜合考察,發現該村周圍地形以低矮丘陵為主,光照充足,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優質黃桃種植,并且優質黃桃具有產量大、品質好、附加值高的特點,每畝地收益能達到2--5萬元,尤其是克服了傳統桃品種不耐儲存的劣勢,發展前景廣闊。同時,桃產業在用工方面需求也很大,在果樹剪枝、授粉和采摘季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可以帶動大量村民就業。
要發展桃產業,零打碎敲很難有成效,必須搞規模化經營,于是工作組找到在存里村流轉了近1200畝土地的一家土地流轉大戶,經過多次深入溝通,發現承包大戶是一位“農業通”,對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也有強烈的愿望,雙方一拍即合。在工作組的鼓勵支持和村“兩委”的配合下,今年3月份一期600畝優質黃桃已全部種植完畢,桃產業鏈條延伸發展的各項工作也已基本就緒,以桃產業為突破點引領存里村鄉村振興的前景可期。
提前謀劃、因勢利導,嘗試新業態帶動發展
在信息化縱深推進的時代大背景下,農村產業要想發展好,除了大力采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外,還要有互聯網思維。存里村優質黃桃種植基地的長遠發展,也需要走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的新興業態渠道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此,工作組決定在優質農產品新業態銷售上主動作為。他們首先積極協調國土部門、農業農村部門,辦理了設施農業場所建設手續,還利用第一書記項目資金,建設了一處300平方米的廠房式電商經營場所,租賃給承包大戶使用,幫助他加快發展桃產品電商。
同時,今年疫情期間,根據承包大戶提供的信息,河北一家廠家開發出了農產品自助零售機器,可以像自助售貨機一樣在小區、商超等無接觸銷售農產品,工作組敏銳的認識到這是一種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新業態銷售模式,于是積極鼓勵支持承包大戶前去對接學習,爭取早日引進落地。通過持續開展工作,目前承包大戶已經與河北商家談妥代理事宜,并首期選定在濟寧市任城區的部分小區、商超布點,展開了新業態零售工作,隨后向鄒城等地延伸。同時,承包大戶還把農產品自助零售的揀選、分裝工作放在了存里村的電商產業園,這將會給附近村民帶來大量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
優質林果產業的發展,和工業企業不同,有較長的成長周期,尤其是果樹種下的前兩年,收益少是產業發展的痛點,因此如何謀劃好產業發展的遠近期問題也顯得十分迫切。為了讓優質黃桃產業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工作組與承包大戶一起多方調研學習,根據存里村離城較近并且緊鄰京臺高速的地理特點,擬定了春季賞花、夏秋采摘、四季星空篝火的鄉村旅游發展計劃。同時,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循環經濟,在桃產業園里引進種植錯時上市的高附加值西瓜新品種,開展生態肉食鵝養殖,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與損害等,讓桃產業鏈條真正延伸廣、“活”起來,解決好近期收益不足的痛點問題。
巧借外力、善用杠桿,撬動村莊發展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這兩年,為了發展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各級都配套了第一書記專項資金,如何用好這項資金,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也是工作組深入思考的問題。考慮到資金量總體有限,工作組確定了好鋼用到刀刃上、讓第一書記項目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的思路。一是用到關鍵點,工作組集中兩年的第一書記項目資金,建設了電商產業園,為桃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供了必要發展條件。二是調動積極性,采用建設承包的方式,為種植大戶打灌溉井兩眼,約定建設資金以租金的形式分十年交給村集體,這樣既能緩解承包大戶資金壓力,調動他們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