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盛夏,作為一名山東省鄒城市衛健局的工作人員,我被組織選派到鄒城市中心店鎮于家莊村擔任第一書記。于家莊村是中心店鎮一個總人口964人、耕地面積1300畝的農業村,村莊不大,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村集體沒有經營性收入。初來乍到,映入眼簾的景象出乎意料:村委會面積不大,辦公條件簡陋,僅有的一臺電腦每次開機都要等十幾分鐘,會議室用的是十幾年前鎮里搬家淘汰下來的舊桌椅,屋頂上掛著兩個吊扇,開個黨員會有不少人在兩邊站著聽。于家莊村集體長期沒有經營性收入,完全依靠組織運轉經費維持日常工作。
面對于家莊村“底子差,困難多,想發展,沒方向”的局面,工作組決定一步一步來,摸著石頭過河,先從入戶走訪開始,摸清村情民情,理清頭緒,充分掌握村莊情況后再謀求發展路子。
經過走訪發現,從2013年以來,村里陸續有人開始種植藍莓,到2019年已經有25戶農戶分散種植了近200畝藍莓,積累了一定的種植經驗,于家莊藍莓在周邊也已經小有名氣。是不是可以把藍莓種植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著力點呢?工作組最初把這個想法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來以后,并沒有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有的村干部想發展,但是怕風險,擔心種不好怎么辦,種多了賣不出去怎么辦……前怕狼,后怕虎,還沒有付諸行動就先被尚未出現的困難嚇退了。
為了消除疑慮,我們工作組多次組織“兩委”班子和藍莓種植戶座談,到特色種植發展好的地方參觀學習。經過反復溝通、學習、調研、論證,大家的思想觀念逐步轉變,“兩委”班子思想統一了,干勁也足了。經過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我們村最終確定了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種植藍莓的發展思路。
制定好了“規劃圖”,更需要“施工圖”。建設村集體的藍莓園是我們這個發展思路落地實施的第一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合作社為主體,投資建設藍莓種植園,一方面為村集體增收,另一方面示范帶動村民種植藍莓。由于疫情的影響,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搶抓春季種植有利時機,僅僅用時35天,流轉13戶村民的30畝承包地,完成了整地、調土、打井、水電管網鋪設、果苗種植、修剪管護等等全部建設工作。在藍莓園建設工程中,工作組和村“兩委”成員全部靠在工地上,很多黨員也自發前來幫忙,有的黨員把自家的農機開過來免費給藍莓園使用。群眾看到這個村集體項目從無到有,每天都有新變化,對支部和黨員越來越認可了,認為這個村“兩委”班子確實想干事,能干事,群眾支持、配合、參與的積極性高了,村“兩委”各項工作開展起來也就更加理順、高效了。
以小項目帶動產業發展,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創新產業經營模式,最終實現村集體和群眾共同增收致富是我們發展的第二步。村集體藍莓園項目,預計兩年后開始收益,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5萬元。收益比較可觀,能夠滿足村莊日常運行,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藍莓園的引領帶動作用。下步,在經營好這個藍莓園的基礎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合作社+農戶”發展路徑,對全村的藍莓種植實施統一管護、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三統一”經營模式。統一管護,確保藍莓的品質,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統一收購銷售,消除農戶的后顧之憂,減少因內部競爭造成種植戶的利益損失,保障群眾的收益。
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牢牢把握這個機遇,堅持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既要埋頭拉車,把合作社建好用活,打造一個優質藍莓鮮果品牌;又要抬頭看路,緊緊把握市場脈搏,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屬于于家莊村自己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