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粒種子到百億產業,山東威海一名農村基層干部,用40年時間,潛心鉆研西洋參種植加工技術,帶領數萬農民兄弟擺脫貧困奔向致富之路。這個傳奇人物就是“全國勞動模范”,文登區張家產鎮口子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威海御龍旗西洋參專業合作社社長王文水。
望著碩大的西洋參,王文水喜不自禁。
8棵希望的苗子
1979 年底,王文水在部隊服役四年后回到家鄉。原本王文水可以留在部隊獲得晉升機會,可王文水想,相比人才濟濟的部隊,貧窮落后的口子李村更需要他。
回鄉后,王文水把富民興村的希望寄托在中草藥種植上。村民王繼振對中草藥育種、種植頗有研究,王文水就拜他為師,師徒合力謀劃口子李村的振興路。
1981年4月,山東省藥材公司將11粒西洋參種子送到口子李村,由他們進行試種。王繼振、王文水如獲至寶,他們將種子種在海拔220米的雙頂山半山坡上,周圍安上玻璃罩,旁邊搭起草棚,夜以繼日地看守,每隔2小時詳細記錄氣溫、光照、濕度等數據,苦守一個月后,有8粒種子長出了小苗。
當年11月,藥材公司擴大試種規模,將一批西洋參種子分給9 個單位試種,口子李村分到了4.5公斤。王文水做好長期“駐山戰斗”準備,在雙頂山上蓋起四間簡易平房。
推行聯產承包后,口子李村準備將培育的參苗分給村民種植。由于西洋參從育種到收獲,需要四年時間,而且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多數村民不愿種。王文水就領著6名黨員干部帶頭移栽了5畝西洋參。四年后,西洋參獲得了豐收,口子李村也成為全省9個試種點中唯一成功的,每戶參農增收五六千元。
“西洋參不能種在盆景園里”,王文水反復琢磨推廣大田種植這件事。為了選擇合適的種植地,他跑遍全鎮,從9個不同地塊取回土樣一一試種,找到了適合西洋參生長的含磷風化土。隨后將含磷風化土一锨一锨挖出來,再用獨輪車一車車推到大田里進行土壤改良,一畝地需要三四百車土,王文水和妻子常常干到凌晨一兩點,硬是“推”出了8畝參地。
“參”下的百億產業
西洋參種植規模上來了,怎么才能賣出好價錢呢?王文水考察市場發現,干參、參片等加工產品,價格是鮮參的好幾倍,但苦于沒有加工技術。王文水曾跑遍膠東、東北等地的加工企業,沒有人肯向他透露關鍵技術。求人不如求己,王文水走上了加工技術攻關之路。
小平房里屢敗屢試的研究、烘干房里不眠不休的觀察……歷經千辛萬苦,王文水研制成功了當地首臺現代化洗參機,從每天人工手洗3000斤提高到了機洗30000斤,破損率減少30%。
2000年,王文水創立了威海御龍旗西洋參專業合作社,除了為參農提供物料供應、技術指導、成參加工等一體化服務外,還積極引進經銷商,對接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產品遠銷加拿大、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御龍旗”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這些年來,文登區先后培育了 23家西洋參精深加工企業,建立了從烘干切片到萃取破壁口服液、營養餐等深加工產品的全產業鏈條,附加值增加了50%以上。目前文登區西洋參種植規模5.5萬畝,年產成品鮮參7500多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六成以上,品牌價值116億元。
數萬鄉親發“參”財
在實現西洋參規模化種植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王文水將歷經坎坷取得的“真經”,無償地奉獻給鄉親們。
對于想種西洋參而沒有技術的村民,王文水編印技術小冊子相送;對于缺乏啟動資金的困難戶,他無償提供種子或參苗;對不懂土壤改良、不會配比農藥的農戶,他到田頭手把手教;對種植過程中出現的病害,他第一時間查清原因、開出藥方……
雖退役多年,王文水對軍營、對軍人懷有深厚感情。在得知江西戰友梁海水妻子因病去世,兩個兒子無正式職業后,他便讓梁海水父子在自家參田學技術,每個月給他們開工資,并出資建設了12畝參田交給梁海水管理,對梁海水說:“投資算我的,收益算你的。”2020年,王文水打造了威海市退役軍人西洋參創業培訓基地,幫助有意愿的退役軍人創業致富。
幾十年來,王文水培植了西洋參專業大戶500多個、普通種植戶3000多個,先后培訓參農20多萬人次,帶領數萬父老鄉親走上富裕之路。
2018年,年過花甲的王文水全票當選口子李村黨支部書記。家人勸他,“受累了大半輩子,何苦再去吃這份苦?”王文水說:“村民雖然富了,但村子面貌依舊,應該為村里多干點實事。”他上任后,先后籌集資金200多萬元,修路燈、改電網、鋪村路、建場館……
2020年11月24日,王文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21年3月22日,中共威海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開展向王文水同志學習的活動。
鄉村振興路上,王文水造福鄉親“參”情不移,今年他的西洋參種植基地已經走出文登,延伸到榮成、乳山等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了越來越多的致富“金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