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山東臨邑縣德平鎮依托“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堅持黨建引領,跨村發展,成立以糧食種植為主的產業型黨建聯合體,按照“聯合體+鄉村振興合伙人+黨支部+農戶”的工作模式,積極引導以一家一戶為代表的傳統小農經濟向以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特點的現代高效農業轉變發展。在聯合體的帶動引領下,區域內糧食每畝可降低成本10%,增產10%,畝均增收400元,村均集體年增收可達10萬元。
“田間課堂”上課場景
發揮黨建引領,成立聯合體聯合黨委。依托“噸半糧”核心示范區26個村黨組織成立“紅糧滿倉”黨建聯合體,由鎮黨委書記掛帥聯合黨委書記,下設政策宣講、人才支撐、專業服務、市場對接、技術培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6條工作線,制定定期議事、坐班值守、定期培訓、巡回督導等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有序開展。
辦好“三個課堂”,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農民夜校”利用傍晚農民飯后閑暇時間,宣講惠農政策、大政方針,進行糧食種植關鍵節點的技術指導。“田間課堂”在聯合體轄區村開辟試驗田,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實踐教學,通過手把手指導、面對面操作,引導學員了解和掌握農業知識。“空中課堂”通過邀請農業專家線上授課、利用“村村響大喇叭”等方式,在種植關鍵時期講授技術要點。
建立“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解碼鄉村振興新模式。面向專家學者、種植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技術能手、返鄉創業青年等各類人才,招募有“三農”從業經驗,能夠吸引、整合、調動多方資源,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推動發展新型農業主體的人才作為鄉村振興合伙人,采取資金合作、技術入股、專業服務等形式進行合作。
打造“三大平臺”模式,解碼鄉村振興新模式。一是土地流轉平臺實現規模種植集約化。采用深耕深松、測土配方、寬幅精播、節水灌溉等綠色技術,實行“一站式”托管服務,實現了減肥減藥、提質提效,農戶每畝可增收150—300元。二是農機服務平臺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在“耕”方面,配備深翻犁、旋耕機各10套;在“種”方面,配備寬幅精量播種機30臺;在“防”方面,配備飛防無人機30架,年作業可達40萬畝;在“收”方面,配備大型聯合收割機20臺,糧倉倉儲量達1.5萬噸。三是農技服務平臺實現管理手段科學化。投資1500萬元,建立“噸半糧”數字化服務平臺,引入智慧農業展示、大數據應用、產業商業運營等新業態,實現生產全過程可視化、數據化、智能化管理。
德平鎮鄉村振興示范村
在聯合體的帶動引領下,區域內糧食產業發展呈現出“三節三提”工作成效,即節約資源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運營成本,提高規范運營水平;節約時間成本,提高糧食種植效益。每畝可降低成本10%,增產10%,畝均增收400元,村均集體年增收可達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