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柳濱在蟹塘勞作
我的父親,在村里靠養螃蟹把我帶大,我是名副其實的“蟹二代”。大學畢業后,我跟所有同齡人一樣,在城市里找了一份工作,但下定決心回村“接班”,也是因為父親。
每年放假回家,我都會到蟹塘里幫忙打雜。前年回去的時候,我看到蟹塘里的設施老舊,父親跟村民們明顯力不從心,我才意識到父輩們正在老去。父親告訴我,如今留在村里養螃蟹的都是老人,60歲左右的都算是年輕的了。村里的螃蟹養殖產業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恰逢崇明區正在全力打造農業“硅谷”,我便辭掉了工作,選擇回家養螃蟹。
一只螃蟹,需要經歷18次蛻殼才能成熟,我的成長也一樣。去年,我正式從父親手中接過家里的蟹塘——上海惠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這也是父親經營了一輩子的心血。雖然我從小就在蟹塘里摸爬滾打著長大,但父親仍然要求我在蟹塘從零開始學習,每天5點起,23點休息,開啟了我“泡在水里”的養蟹人生。
回鄉養蟹,并不是我頭腦一熱的決定,這經過了長時間的調研和思考。目前合作社有160畝成蟹塘、240畝扣蟹塘,傳統的方式養蟹只能靠天收,產量、質量都不夠理想,品牌化更是不敢想。崇明螃蟹養殖產業的現狀,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農業科技創新力不強,優質農產品市場份額被其他產品逐步擠占。
事情總要有人去做。在我的理解里,“新農人”所代表的,是理念的升級,這不僅是一種科技、生產、管理模式上的轉變,也應該有許多新的嘗試。雖然獨挑大梁的疲憊、父輩的期許、轉型升級的壓力接踵而至,但我知道,屬于我的第18次“蛻殼”,已經悄然到來。
今年夏天高溫天居多,螃蟹喜陰,水草又瘋漲,過去遇到這種年景,家里的蟹塘總會減產,父親一直為這樣的天氣頭疼。后來我嘗試在蟹塘里種植浮萍,抑制水草冒出水面的同時可以降低水溫,還養了十幾只小鵝吃水草。夏天螃蟹胃口也不好,我還特別混配了魚顆粒飼料,高溫天就用發酵飼料,最后的效果非常好,父親也很開心。
這些新方式靠我一個人肯定是想不出來的,作為“新農人”,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接受新鮮事物。產業發展的整體升級轉型,光靠我一個人不可能完成。回村一年多,村里的螃蟹養殖已經有了兩大變化。一是去年5月,崇明區5家河蟹龍頭企業聯合組建河蟹集團公司,全面整合從苗種繁育、扣蟹生產、成蟹養殖到品牌銷售的全產業鏈資源,我擔任了集團副總經理。二是我們搭載崇明區政策快車,與上海海洋大學的科研團隊建立了聯系,成功研發出“崇明1號”新蟹種。
今年合作社的蟹田喜獲豐收,畝產250斤,平均每只螃蟹在5兩以上。想更上一層樓,我也有了新的計劃。溫度是養螃蟹的關鍵,在傳統的養殖方法里,螃蟹冬天是不生長的,要到來年3月,新一年的養殖才算開始。今年年初,我說服父親,投資了40萬元,在蟹塘上做起了“天幕”,嘗試大棚養殖、蝦蟹魚套養在內的幾項新技術,并成功養殖出重達10兩的“斤蟹”。我計劃明年打造更多的大棚,爭取在產量與質量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村里不少叔叔伯伯來看我們家的蟹塘,拍著我肩膀說,他們養了幾十年的螃蟹,今天才知道還可以這么養,客戶們也從“找老顧”到“找小顧”。那個時刻,心里的獲得感與成就感,讓我更堅定了自己返鄉創業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