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湖鎮沙溝村茶旅新村。(瀛湖鎮黨委供圖)
盛夏時節,走進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山峰如黛、碧水如畫。近年來,瀛湖鎮把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抓手,不斷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文明鄉風,在山水間繪就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
守底線,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
“老梁,恭喜你喬遷新居。”一大早,瀛湖鎮桂花村聯村干部走進了66歲的監測戶梁永弟寬敞明亮的新家。
2022年的一場暴雨,讓房子成了老梁的心病:三間平房出現了漏水、裂縫,桂花村“四支力量”在日常走訪排查中發現這一情況,研判認為老梁住房安全受到威脅,家庭收入較低且不穩定,符合防返貧監測對象的納入條件,當月就按程序將他家納入了監測戶。去年底,老梁的心病徹底解決了。
瀛湖鎮聚焦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守底線工作要求,堅持“日排查、半月研判”工作機制,開展常態化、全覆蓋排查,形成了快速發現、及時監測、精準幫扶、動態管理的防返貧監測幫扶體系。
鞏固脫貧成果,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極為關鍵。一大早,臨湖而居的瀛湖鎮清泉村村民羅金海便來到自家枇杷園進行枇杷管護。2022年,羅金海因大病被納入監測戶,村上為他申報低保政策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后,積極引導其發展枇杷產業,僅通過銷售枇杷一年就能增收2萬余元。“生活越來越有盼頭,日子也越過越好了。”站在枇杷園里,羅金海眼里充滿希望。
增動力,特色產業升級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近年來,瀛湖鎮圍繞“一村一品、一季一花、一果一節、一步一景”的思路,全面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每年5月,瀛湖畔成片的枇杷園里,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我今年流轉了300余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枇杷,一年凈賺十幾二十萬沒問題。”清泉村枇杷種植大戶艾家宏大大方方說起了自己的收入。
枇杷是清泉村的特色產業,為讓這一品牌持續做大做強,瀛湖鎮通過政策扶持、品牌打造、技術培訓等方式持續擴大其影響力。
“這是同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新開發的富硒枇杷蜜糕。”瀛湖鎮鄉意濃公司負責人郭國磊介紹說,“為了推動枇杷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我們依靠高校團隊的專業技術能力,逐步掌握了枇杷蜜、枇杷果片、枇杷糕等產品深加工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豐富產品線。”
產業幫扶不僅要讓農產品產得出,更重要的是銷得出、賣得好。和其他水果相比,枇杷好吃卻難運輸。為此,清泉村對本村散戶枇杷實行訂單收購、統一包裝、打包銷售的模式,與郵政、京東、順豐等快遞企業對接,將物流點開設到村。今年5月,通過蘇陜協作對接,安康機場開通“瀛湖枇杷專列”,2個多小時即可將瀛湖枇杷空運送往千里之外常州人的餐桌。
育新風,善治善為促和諧
“人來人往,矛盾難免發生,要第一時間上門調解,大家都是近鄰,話說開了,公平合理了,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瀛湖鎮新建村黨支部書記徐恒海分享連續多年榮獲鎮級“無信訪村”稱號的“秘訣”。
他所說的便是瀛湖鎮積極推進的民情信訪三部曲工作機制,通過矛盾抓早抓小、分類處理、上門解決,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瀛湖鎮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系列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推動全鎮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建設;通過開展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電影放映等,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瀛湖鎮,四季瓜果飄香,游人如織,群眾腰包越來越鼓,村子也越來越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愿景如同一顆希望的種子在瀛湖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