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產業扶貧,提高貧困戶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
“這一大片是收麥前栽的,那一片是麥收后栽的??催@長勢,今年收成不錯!”盛夏八月,山西河津張家堡村,綠油油的紅薯苗一眼望不到邊,村民們滿臉喜悅,我也感到無比欣慰。
4年來,我和市領導包聯張家堡村,在市鄉村三級和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呂梁山下這個昔日的貧困村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張家堡村位置偏遠、發展滯后,屬純農業村,是河津唯一的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無門路、增收無產業、環境臟亂差,是這個小村最初給我的印象。
如何迅速改變張家堡村的落后面貌,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調研了解、群眾議事,我們推出“加強黨的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扶持基礎產業”的三步并舉策略,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各項扶貧政策向張家堡村傾斜,向貧困戶傾斜。
扶貧要精準,貴在能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光靠“輸血”只能解一時之困,通過產業扶貧,提高貧困戶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
純農業村最難的是發展合適的產業。張家堡村民有種花椒、栽紅薯的習慣,但是不成規模,我們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花椒、紅薯產業,擴大種植面積?;I集70余萬元建起紅薯粉條廠,還注冊了商標,利用電商平臺,去年銷量3萬多斤?!拔覀兗铱吭约t薯年收入大約6萬元,加上打工,年收入10萬多元哩?!币殉晒γ撠毜拇迕耖Z青芳說。
光靠個人的力量有限,為發動社會力量推動精準扶貧,我們動員企業一企幫一村,兩年間,72個規上企業結對幫扶集體經濟薄弱村。一家化工企業投資30余萬元,在張家堡村建成了噸包加工廠,招工首選村里貧困戶家婦女,加工的產品公司回收包裝出口炭黑,貧困戶在家門口每月可增收2000元左右。
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世界不能貧瘠。村里的黨建廣場上,黨的政策宣傳讓群眾鼓起干勁,新建的洗浴室、理發室、日間照料中心等方便了群眾。村干部每天在村委會“坐班”,積極落實各項惠民扶貧政策,確保人人有活干,戶戶能增收,2019年底,337名貧困戶全部脫貧。
村周邊,稷西公路建成,河津高速北口開通,交通“主動脈”活了。村里硬化大小巷道6.4千米,安裝太陽能路燈67盞,條條巷道花紅柳綠,仿佛生活在大公園里。
如今的張家堡,工廠在村中,房屋在綠中,村民在花中。傍晚時分,村廣場上人頭攢動,69歲的王剛子和20多個樂迷組建的演唱隊開始排練了,“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為山西省河津市委常委、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