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省晉城市城區往南走,車行十來分鐘就進了山。公路緊貼山腰,下方白水河流淌出一個灣,像是張開了懷抱迎客。接連拐過幾道彎,便見洞頭村。
2009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赴山西調研。洞頭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全富告訴記者,“在洞頭村,習近平同志叮囑我們,要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眾開辟脫貧致富門路。這些年,我們牢記囑托,齊心協力讓洞頭村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群眾脫貧致了富,小康路越走越寬。”
曾經的洞頭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村集體無收入。如今,這里生態旅游風生水起,村民腰包漸鼓,村子發展提速。
一大早,村民侯萬霞就出了門,準備坐公交車進城采購。她和丈夫在村里開了一家農家樂,過去路不好走,去城里買一回菜要備足幾天的量。現在她每天都會進城一趟,“食材更新鮮,菜品也多樣,很多游客都成了‘回頭客’。”
沿著瞭山步道上行,半個小時即到高點。白水河環抱洞頭村奔流而下,形成一處20米高的瀑布——琵琶泓。進村的公路蜿蜒在石山之間,讓人感嘆修路之難。
山美水美的洞頭村,過去風景雖好路卻難行,“養在深閨人未識”。上世紀90年代,村里男女老少齊上陣,用了足足兩年工夫,打通了連接外界的1.1公里道路。
2019年,在市里支持下,洞頭村延伸改造出山的道路,建成了2.1公里的雙向快速路。公交車通到了村口,洞頭村離城區更“近”了,游客來往更方便。今年,3.5公里長的河道得到有效治理,白水河兩岸形成生態漫步空間。
下午3點,來自市區的楊馨領著5歲的女兒走向村中心的兒童樂園。來的次數多了,楊馨早已輕車熟路。“開車十來分鐘就到,坐免費公交車也能直達,很方便。”楊馨說,洞頭村就像是晉城市民的“后花園”,周末有空就約了朋友一起來玩。
洞頭村如今還保存著十幾處老宅院。“這兩年政策鼓勵農村閑置資源有序流轉利用,這讓我們找到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鑰匙。”晉城市城區僑聯主席、洞頭村駐村工作組組長郜燕霞說。
晉城人韓圓圓,是洞頭村迎來的首個外來投資者。她和合伙人一起投資50萬元,將一處老宅院改造成了“老磨坊”咖啡館。
村民徐先翠家的老宅有3間房,外加一個大院子,因為長期沒人住,屋墻都脫了皮。村支書王新立來談老宅院開發利用時,65歲的徐先翠一開始擔心房子租出去,租金難收回。王新立說:“村委會負責代租,一年5000元,租金5年一調。”
徐先翠答應了。民宿修好后,她先試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豎起了大拇指:“改得真好!”
徐先翠家的民宿,既有簡約之美,又有田園之風,備受游客青睞。有了這個“樣板間”,不少村民主動來找王新立,“我家老屋空著呢,能不能也開發成民宿?”
雖說洞頭村集體有了收入,但要整體開發利用老宅,財力遠遠不夠。去年底,晉城市大洞頭宸文旅公司跟洞頭村接上了頭。前者有資金保障和經營渠道,后者有旅游資源,雙方聯手開拓鄉村旅游。
大洞頭宸文旅公司經理任瑛介紹,目前已投入4000萬元改造提升洞頭村基礎設施。記者在現場看到,東山上的小木屋搭建完畢,上下水管道正在鋪設;游客服務中心、觀光步道也已建好;4處改造成民宿的老宅院,已經投入使用。
“我們5個人,點個地皮菜炒雞蛋、炒涼粉,再來30串羊肉串,有小孩子吃,少放點辣椒……對了,今晚就住你家了!”剛送走一桌客人,村民趙彩霞又進廚房忙碌起來。“我家院里院外、樓上樓下都利用起來了,樓上住宿,樓下農家樂,一個月差不多能掙兩萬塊錢。”
2019年,洞頭村躋身山西省首批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當年接待游客8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今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洞頭村的游客接待量仍保持快速增長,目前已達到去年全年水平,村集體收入預計將增加到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