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日聽村民說急事
去年9月,我來到浙江省天臺縣街頭鎮嘉圖村擔任黨總支副書記。記得剛到這天正好遇上村民趕集,道路上車水馬龍,一聲聲帶著樸實鄉音的吆喝不絕于耳。村副書記許超波解釋說:“每月逢二、逢七是鎮上的集市日,這天村民們都會來擺攤、趕集。嘉圖地處中心、交通便利,趕集時非常熱鬧。”我心想,這也許是我調研民情民意的絕佳機會,自此這顆“種子”便在心里悄然種下。
然而,初到基層的我很快就“淹沒”在村務中,這個想法也一度“擱淺”。一天午休我來到街上散心。當日恰逢集市,一位大爺招呼我買些桔子,我下意識就想拒絕,但腦子一轉又應了下來。趁著他撥弄秤桿的間隙,我了解到他就住在村里永福路上。“大爺,您平時生活上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么?或者有什么需要?”他先是愣了愣神,隨后說道:“住久了倒也沒什么不順意的,就是家旁邊的路口一到晚上就黢黑,我年紀大了,看不大清。”“哎,還有橋頭超市的路燈也該換啦,我晚上夜班回家都從那過,上次差點就撞上人了!”“要我說還是文化長廊那一塊兒最要緊嘞,建好了不拾掇拾掇,哪聚得起人氣啊?”……一旁的村民來了精神,你一句我一句地說了起來。我不禁感嘆,這次趕集還真是趕上了村民的“急”,真是來對了。
后來,我陸續走訪了70多位村民,統計發現,接近六成的人希望照明條件能獲得改善。于是,我覺得應當對村人居環境進行整體亮化提升,涉及到老舊燈泡更換,在永福路、老年學校周邊等地添置立式路燈,在生活廣場、法治公園、文化長廊等地安裝景觀燈帶等。方案上報黨總支后,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隨后我向組織申報獲批了專項經費,加上自行籌款以及聯系村里能人贊助,最終將預算經費落實了。
項目從開工到調整再到最后的驗收,整個過程我全程參與。檢驗成效時,村民們見證了“高光時刻”。看到他們臉上露出贊許的神情,我想,這便是我忙前忙后三個月的意義所在。
此后,每月逢二逢七便成了我的固定“趕急”日:趁村民趕集市,請村民說急事。粗略算來,我在村中“趕急”的次數已達數十趟。有老人向我反映老街口落葉堆放問題,我以黨日活動為契機,組織黨員開展大清掃;節后返鄉,有村民向我咨詢招工用工信息,我與鎮組織辦、工辦在村口“設攤送崗”;春耕農忙,有種植大戶向我抱怨人手不足,我組織黨員志愿者幫助農戶翻土、播種、灑藥……我與村民打成一片,在田間巷口相遇時,他們總親切地喊我一聲“小王書記”,這讓我對當初的“靈光乍現”倍感慶幸,干事的勁頭兒也更足了。
浙江省天臺縣街頭鎮嘉圖村黨總支副書記 王為凱
王為凱(前右)幫助農戶采收芋頭。鄭宇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