峁上青山掩映、綠水環繞,紅瓦灰墻的新居鱗次櫛比;峁下山水田園、瓜果飄香,彩虹滑道、叢林穿越等旅游項目廣受歡迎。盛夏時節,行走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眼前這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打破了記者對陜北農村的原有想象。而一路同行的趙家峁村原駐村第一書記王奮堂的話,更是勾起記者的好奇心。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王奮堂一口氣連說幾項“國字號”榮譽,對記者說:“如今來村里的游客每年在30萬人次左右,營業額達1400萬元。”
10年前還是省級貧困村的趙家峁,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與周圍村莊相比,趙家峁既沒有明顯區位優勢,也沒有獨特資源稟賦,緣何發生這樣的“蝶變”呢?對于記者的疑問,王奮堂面帶微笑娓娓道來。
2013年6月,村“兩委”換屆,在外做生意的張春平回到家鄉,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從此,趙家峁的改變開始了。
張春平一心想帶領群眾發展設施農業,他和村“兩委”班子充分研究討論,“大會小會開了百來次,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王奮堂介紹,最終達成共識,對全村土地折股流轉,動員本村外出創業的能人和全體村民自籌資金,發展村集體經濟。
這個“新點子”一下子在村里炸開了鍋。面對村民的顧慮與不解,張春平向全村人承諾:“凡是村民想現金入股的,沒錢我給大家擔保貸款,掙了錢大家按股分紅。”雖然這么說,但張春平心里也有點打鼓,“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的方法,符不符合國家政策?”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給張春平和村民吃下“定心丸”。
借著支農強農惠農的政策春風,趙家峁利用村集體流轉的土地和村民籌集的資金,以農業公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相繼建成33座設施果蔬大棚、35畝集中養殖小區,新栽山地葡萄150畝、山地蘋果150畝、酥梨30畝,股份制改革初見成效。2014年10月,趙家峁村被確定為陜西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9個試點村之一。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的問題和風險漸漸凸顯:設施農業大棚和養殖場規模效益有限,經營人才匱乏、管理機制粗放,折股量化和利益分配也面臨困惑。新一輪改革勢在必行。
在充分研究宏觀政策、把握村莊實際的基礎上,無先例可循的趙家峁人,在2015年找到破題的“金鑰匙”——運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關系,組建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
趙家峁把耕地、攔河大壩等資源性資產及村民自籌資金整合,共確定集體總資產1890萬元。在村民二輪承包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流轉經營權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開發經營,同時探索出人口股、舊房產股、勞齡股、資金股四種股權形式。至此,趙家峁村成功實現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但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單一的設施農業和養殖業沒有優勢,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夠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王奮堂介紹,2015年12月,趙家峁村組織49名村民代表到袁家村、馬嵬驛等地參觀學習,激發了群眾建設鄉村旅游景區的滿腔熱情。
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群眾有熱情,但也有顧慮。“比如建玻璃棧橋,老百姓就問能辦成嗎?失敗了怎么辦?”王奮堂說,為了將風險降至最低,村里積極招商,依托“中國美麗田園”景觀,先從小型游樂設施起步,再引資架設9D玻璃橋、彩虹滑道等項目,拓展沙灘浴場、窯洞民宿等新業態,踏上了轉型發展鄉村旅游的致富路。
從此,趙家峁村村民擁有了股東和工人的“雙重身份”。村民趙陽陽2018年從外地回到村里,經過上崗培訓,成為景區一名觀光車司機。“我每月收入有四五千元,我母親負責景區道路衛生,每月能賺2000元。”趙陽陽算起了“幸福賬”,“我們家里人都在景區務工,除了務工收入,人均還能拿到1500余元的分紅,生活有滋味有盼頭!”
趙陽陽是趙家峁人幸福生活的代表。截至2022年,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累計分紅646萬元,戶均分紅2.9萬元,人均分紅1萬元。趙家峁村還吸納附近10多個村,打造“泛趙家峁田園綜合體”,帶動更多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好支部、好項目、好辦法、好成果。”回到記者最初的疑問,王奮堂用“四個好”總結。他說,有戰斗力的村黨支部用好了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好辦法,以一二三產業融合選定了有前景的好項目,才有了如今“家家住新居、戶戶有分紅、人人景區就業、65歲老人免費就餐”的好成果。
如今,趙家峁村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傳到年輕一代手上。2021年村“兩委”換屆,時年30歲的趙帥帥成為趙家峁村的新一任“當家人”,他介紹說:“對面紅色房頂區是我們村新建的112套美麗新農居,水電氣網全通。那邊是時令水果采摘區,我們今年打算升級打造為現代農業研學基地……”趙家峁村的振興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劉鳳雙 許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