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下轄6個鄉鎮20個行政村,2022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1800萬元,今年前6個月,已實現收入2170萬元,增勢喜人。身處內陸,海拔又高,曲水縣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記者日前采訪了曲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晨華,請他談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獨門秘訣”。
記者:曲水縣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什么水平?
石晨華:2022年以來,曲水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抓手,堅持“黨建引領、統籌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體導向、共同富裕”的原則,聚焦“拉薩市后花園”功能定位,多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推動曲水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縣所有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都超過了10萬元,100萬元以上的村有7個。今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目標為5400萬元。
記者: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什么鮮明的特點?
石晨華:首先,黨建引領促合力。健全“三級書記”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責任體系,構建黨委領導、部門統籌、一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縣委主要領導帶頭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建立量化管理、清單推進機制,出臺激勵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補貼實施辦法。
其次,優化路徑激活力。挖掘村集體資源的經濟、生態、旅游、文化等多元價值,積極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新業態。全縣20個村均有物業資產、年收入達550萬元以上,75%的村可以為農戶提供作業環節生產性服務。2023年,各村規劃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涉及現代種植養殖業、物業出租、機械出租、土地流轉、農牧產品加工、民宿旅游、網紅林卡等近20個類別。目前,我們的村集體產業布局初步形成,一二三產初步融合發展,產業經濟收益不斷突破。
生產服務經濟也是新的增長點和亮點,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全托管、半托管、機械租賃等生產經營新模式,已成為開展生產性服務的重要主體。比如白堆村早于2012年成立了羅亞農機具合作社,農機具資產達610余萬元,年純收入達到30萬元;熱堆村今年通過機械租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5萬元。
記者: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不能一直依賴輸血。你們怎么看待“扶上馬”和“自己跑”的關系?
石晨華:把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扶上馬”后,必須讓“馬兒”自己跑起來。我們特別重視市場化取向,大力引導村辦企業、農村合作社建立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市場適應能力。2018年4月,南木村黨委組織成立曲水南迦凈虹實業責任有限公司,1686名群眾入股,經營砂石銷售及運輸、加工等。公司成立之初,針對董事會成員對公司運行模式不了解的問題,在縣、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聘請第三方育果企業公司,幫助公司完善公司章程,制定公司商業計劃書。公司管理層更新經營理念,效益良好,現在每年可以為股東分紅30多萬元。
記者: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你們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
石晨華:坦率地說,我們的困難不少。首先,村“兩委”干部隊伍整體學歷較低、年齡偏大,小富即安,不少村管理經營集體資產能力欠缺。其次,各村都已將可用集體土地、果園、蔬菜大棚進行承包,絕大部分都是以包代管,收取租金。再次,各村未利用新開發土地達5600余畝,有待開發。
記者:這些問題打算怎么解決?有沒有破解之道?
石晨華:我們打算做3個方面的嘗試。一是建好村級黨組織,凝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村“兩委”薪資掛鉤機制,實施黨員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引導激勵培育一支敢闖敢干,具有發展意識、經濟意識、管理意識,團結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村“兩委”干部隊伍。二是開展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強化村集體占股,確保實現閑置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繼續發揮縣屬國企凈土公司優勢,探索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合作發展新模式。三是聚焦曲水縣特色農牧業產業集群,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持續鞏固提升。發展現代種植業,打造生產、加工、儲藏、流通于一體的現代化蔬菜產業鏈。發展現代養殖業,推動飼草規模化種植,形成奶業產業化發展格局。特別是要把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為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抓手,擴大服務面積。發展新型旅游,打造具有獨特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旅游路線,全力建設“拉薩市后花園”一小時旅游圈。本報記者 周靜文 李慧 通訊員 卓瑪 許蘇林 韓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