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蕓(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農作物種植情況
我從小隨父母在縣城生活,對鄉村生活知之甚少。都說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到村工作之前,我對這句話似懂非懂。在村里工作生活中發生的那些事,讓我開始慢慢領悟這句話的涵義,體會到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
剛到甘肅省卓尼縣木耳鎮出納村沒多久,我就遇到了一些棘手事。村干部中午輪流在村里做飯吃,輪到我的時候,他們開玩笑說:“這個戴眼鏡的大學生是從省城來的,十指不沾陽春水,連蔥花跟蒜苗都分不清,怎么會做飯?”村民們認為我是個文弱書生,在村里待上2年就走了,不是“自己人”。去年初,村里給村民們發放有機肥,村干部不打算帶我,跟我說,“這是個臟活累活,你白白凈凈的干不了這種活!”我執意要去,當我把卡車上的肥料一袋一袋搬到村民們的三輪車上時,他們都很震驚:“沒想到你瘦瘦小小的,力氣還挺大的。”搬完化肥,我臉上身上都是土,村民們都笑了,說:“你可真像個地道的村姑。”從此以后,村民們不再叫我“戴眼鏡的大學生”,而是親切地稱我為“尕馬”(新星)。
剛到村里時,我發現村民對我有點疏離。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只要有其他村干部在,村民咨詢政策或者詢問事情都繞著我走。就算只有我一個人在,他們也要問下:“其他人沒在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去問村書記,為什么村民們不主動找我問事情呢?村書記告訴我,你一直說普通話,村民們也聽不太懂,而且你有時候獨自一人坐在角落里,有點“高冷”的感覺,村民們也不太敢“親近”你。我恍然大悟,于是開始試著學習方言,用夾雜著平涼方言的卓尼話和村民們打交道,效果竟然出奇好。我基本可以聽懂村民的方言,村民也能明白我的意思,我也漸漸學著與村民多走動多接觸多拉家常。從田間地頭到村民炕頭,我一家一戶走訪,與村民們打成一片。現在,村里有一些惠民政策,村民們都會主動問我,有時候我出去入戶不在村委會,村民都會說:“我要等著尕馬來跟我講解,尕馬講得簡潔清楚,我能聽明白。”
人在村里,心也要在村里。在一次走訪入戶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一位孤寡老人,面容憔悴,有聽力言語障礙,問他問題他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我又是找村里人“翻譯”,又是用手語比劃交流,終于得知:他以前和侄子生活在一起,現在隨著自己年紀增大且身患殘疾,已經沒有辦法干活,侄子也缺乏謀生的技能,他申請納入村里的特困戶。但按規定,只有60歲以上無兒無女無勞動能力的老人才能納入特困,他57歲,滿足不了條件。老人一聽我解釋,很是失落。晚上回到宿舍,我翻來覆去睡不著,總覺得自己錯過了什么,于是主動查詢特困戶的申請政策,發現其中規定海拔2500米以上地區的特困戶申請年紀放寬到55歲以上,老人正好符合條件。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將老人情況上報村“兩委”和鎮民政所,幫助他建立特困檔案,每個月享受國家特困補貼。事后想起我還有點后怕。村民們如此信任我,我也要不負期望,要加強政策學習,吃透吃準把握各項幫扶政策、惠農政策,才能更好更順利地開展工作。馬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