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展示西秦刺繡
掃碼看視頻
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兩天,滑雪運動員谷愛凌頭戴一頂可愛的虎頭帽,在社交媒體向大家拜年的視頻刷屏朋友圈。遠在陜西省千陽縣的金達萊刺繡合作社理事長王海燕,一眼就認出那頂虎頭帽出自千陽繡娘之手,她預感“這個款要爆”。
果然,隨著冬奧會的開幕,谷愛凌一路摘金奪銀名聲大噪,“谷愛凌同款”虎頭帽在各大網購平臺銷量節節攀升。金達萊刺繡合作社的繡娘們十指翻飛,忙得飛起。時隔一年半,王海燕仍記憶猶新,“光我們合作社就賣了將近3萬頂,全縣加起來賣了6萬多頂,繡娘們加班加點,最火的時候買家要等近1個月時間才有貨。”
虎頭帽的“爆單”不是偶然。千陽縣是“西秦刺繡”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古老的西秦刺繡近年來大放異彩,一根小小的繡花針帶動1.3萬余名像王海燕這樣的“千陽繡娘”就地就近靈活就業,成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瑰寶。
從自學手藝、艱難創業到成為產業帶頭人,王海燕個人的成長史,折射了千陽縣刺繡產業的發展史。
2009年,基于故鄉有手工刺繡的傳統,加上自己的電腦繡花技術,王海燕和丈夫創辦了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在一間40平方米的廠房內,王海燕靠一臺繡花機生產當地民間刺繡工藝品,如虎頭帽、虎頭鞋等。為打開銷路,她到處參加培訓,潛心研究傳統刺繡圖案并加以創新,繡品既有民俗之美,又兼具實用價值。
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適應現代審美的新產品,正是西秦刺繡抓住新機遇煥發新生機的“法寶”。而千陽繡娘們的巧思與創作激情,得益于千陽縣委、縣政府堅持開發保護、傳承轉化、融合發展的思路。“我們把刺繡產業的用工重心鎖定在鎮、村留守婦女群體,采取傳承人手把手教、工藝大師‘帶徒傳’提技能、產業培訓項目化促規模、學做結合效益化增收益等方式傳藝帶徒,讓鄉村剩余勞動力由體力型勞動向技能型勞動轉變。”千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杰表示,這一舉措大大促進了西秦刺繡的發展,也夯實了傳承的土壤。
據了解,該縣組織省級工藝大師立足村內刺繡產業合作社,帶動婦女邊學邊干邊計酬,同時將刺繡技能培訓納入再就業培訓等項目之中。截至目前已組織全縣刺繡從業人員開展文化創意、電商經營、營銷理念、銷售知識等培訓100多期,培訓人員6000多人次。
7月27日,在千陽縣刺繡產業園內,50多名參加“2023年蘇陜協作項目暨西秦刺繡千陽縣第一期手工藝品培訓班”的婦女們,正聚精會神地學習刺繡手藝,“下針要穩,針腳要勻。”擔任師傅的王海燕不時俯身指點。
作為刺繡合作社帶頭人、技術骨干,傳幫帶是王海燕一直以來堅持做的事。“我們合作社先后與45名困難、殘疾婦女簽訂幫扶協議,為她們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優先提供就業崗位。對于沒有刺繡基礎的婦女,免費提供‘一對一’培訓。有些繡娘要照顧孩子,我們就按件計費,她們可以靈活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王海燕說。
刺繡產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已經成為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建設和美鄉村的有力抓手。今年49歲的張麗霞在合作社工作快10年了。剛開始,張麗霞的家人并不支持,現在,掌握電動縫紉機操作技術后,她的年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多虧這份工作,孩子上學、日常開支都有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繡娘+農戶”的發展模式,正是西秦刺繡產業規模快速壯大的關鍵。目前,全縣成立刺繡合作社21個,省市級非遺工坊6家,傳習所7個,發展刺繡專業村11個,帶動就業1.3萬人。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組織評選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公布,千陽縣的“西秦刺繡:巧手繡出鄉村幸福生活”成功入選。
“非遺+”給西秦刺繡帶來更多可能。千陽刺繡虎頭枕融入郵票面向全國發行、西秦刺繡香包節展銷活動持續舉辦……“接下來,千陽將大力發展‘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切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借助農家樂、民宿、鄉村生態旅游等平臺,鼓勵研發團隊開發刺繡文創產品、開發旅游刺繡體驗項目,進一步提升西秦刺繡在群眾增收和鄉村振興中的造血功能。”李杰說。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蔡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