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蘇省南京市城區驅車60公里,來到溧水區石頭寨村,只見“紅色李巷”門口的一幢二層小樓的外墻上,幾個“蜘蛛俠”在攀爬作畫。他們是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的“航小藝·藝筆意畫”志愿服務隊。
團隊指導老師、南航藝術學院教授屈雅紅說,為積極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美麗江蘇的戰略,響應團省委聯合省青年志愿者協會開展的“手繪鄉村”主題墻繪志愿服務活動,學院志愿服務隊在暑期走進江蘇鄉村,開展“手繪鄉村”志愿服務,為鄉村“各美其美”貢獻大學生力量。
部分團隊成員與墻繪完成稿合影
素有“蘇南小延安”稱號的紅色李巷,2021年被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怎么通過墻繪講述李巷的紅色故事?團隊調研設計后,決定采用歷史長河的形式,展現李巷從戰爭年代到如今紅色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8名成員用時5天,完成了這幅總長11米寬6米的墻繪。
如今游客走進紅色李巷,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抹耀眼的“中國紅”。主圖采用紅飄帶串聯各個故事情節,飄帶開端新四軍昂首闊步走來,表現中共蘇皖區委、蘇南區行政公署、新四軍第十六師十六旅旅部等蘇南政軍首腦機關來到李巷并駐扎李巷。屈雅紅說,墻繪創作要將公共空間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團隊成員們將李巷的紅色歷史與當下鄉村振興發展融合,直觀展示李巷的歷史和現在,給游客講述鄉村文化、風土人情的同時,也成為村里新的文化名片。
“蘇陜協作”是國家實施東西部協作協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陜西,南航藝術學院的團隊,則深挖當地的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美食文化等,用墻繪為不同的鄉村增添色彩。為了挖掘陜西省蒲城縣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實踐團隊創作圖片、手繪、文字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多形式、多角度講述當地紅色文化故事。“蘇陜匯”團隊負責人鄧昊說,團隊還以踅面為原型,制作出“秦旋旋”動漫形象,用于文創制作、產品包裝等方面。通過多方宣傳,擴大合陽踅面這一美食的知名度,推動陜西縣域美食的跨地域傳播。
團隊的第三支隊伍,來到了云南西雙版納。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玖沐云汐溫泉酒店,是當地旅游產業的重要文化項目之一。酒店希望用墻繪向游客們展示西雙版納文化特色,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團隊調研發現,在當地,傣家人把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繡在衣服上、繪在墻壁上,以保佑自己免受惡勢力的侵害。因此,大象和孔雀,成了墻繪的“主角”。在創作墻繪時,團隊還邀請當地小朋友一起為墻繪上色,共同完成作品。
本報記者 朱秀霞 實習生 張祺雪 通訊員 林玥 鄧昊 徐文心